青海湟源:不用布帛用皮革 这样的“绣”为何能成为非遗瑰宝?
发布时间:2025-07-16 16:29: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湟源皮绣,这门早在2013年便被列入西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老技艺,从千年丝路文明的记忆深处走来,沿着唐蕃古道的足迹,将皮革化作流动的历史画卷。当针线穿梭于柔韧的皮质,多民族交融的故事便在针脚间舒展:曾在古道上回响的驼铃声、不同文明碰撞的星火,都被绣进皮革里,让其成为连接古今的时光经纬,在镜头下绽放出穿越千年的鲜活光彩。
让我们跟随近期播出的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青海篇,一同走进湟源皮绣的世界,看这门古老技艺如何绽放出穿越千年的鲜活光彩。
历史渊源:丝路驿站的文明结晶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古称“丹噶尔”,作为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的咽喉要地,千年前便成为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汇点。古羌先民以牛羊皮为画布,用羊毛、皮绳作彩线,在皮袄、箭筒上绣制神秘图腾,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先民们的信仰与精神世界。
清末民初,茶马互市的繁荣让南北绣艺在此汇聚。羌、藏、蒙、汉等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促使皮绣从单纯的实用工艺,升华为构图灵动、色彩浓烈的艺术瑰宝,成为河湟文化鲜活的基因载体。
技艺内核:皮革之上的多维工艺体系
湟源皮绣的独特魅力,首先源于其对材质的极致考究与工艺的匠心独运。它以特制牛羊皮为基底,这类皮张经浸泡、刮毛、晾晒等工序处理后,质地柔韧且纹理天然,成为承载艺术的“立体画布”。绣线选材更突破常规——牦牛尾绒的粗犷、羊毛的蓬松、马尾的挺括,甚至人物眼部特用的丝发,皆被匠人纳入创作谱系,与皮张形成刚柔相济的质感对话。
除此之外,独创的五大针法体系也是其匠心之处。盘针以螺旋轨迹勾勒轮廓,为图案奠定刚性框架,如同为画面注入骨骼;攒针用密实短针层叠铺展,精准模拟动物毛发的蓬松感与花瓣的肌理变化;再通过堆绣形成浮雕效果,让藏羚羊的绒毛、雪山的棱线在皮面上立体跃动;辫绣将皮绳与毛线编织成辫状,创造出几何纹理,常见于传统服饰镶边;拉锁针则以金线回环勾勒,为龙虎等形象的双目赋予慑人神采。这些针法在无经纬线支撑的皮革上施展,每一针都需精准把控力——因针孔一旦形成便无法逆转,匠人必须全神贯注,以毫米级精度驾驭针线,堪称“针尖上的精准之舞”。
传承人群像:守艺人的坚守与突破
2006年,湟源县启动皮绣文化保护项目,李永清受邀请带领团队投身皮绣研发。她走访各地老艺人,研究传统材料特性,历时两年成功复活盘、编、攒等古老工艺。两年后,李永清团队精心制作的《雪域精灵藏羚羊》皮绣作品作为献礼登上奥运舞台,让湟源皮绣首次在全国亮相。
之后,她创立丹噶尔皮绣公司,带领团队将皮绣推向市场。2010年,皮绣亮相上海世博会被抢购一空;2013年在尼泊尔文化交流中获当地领导人好评,《雪域盘羊》更荣获工艺精品奖银奖。
在湟源皮绣的传承版图中,除李永清外还有众多投身其中的手工艺人,冯海萍、祁琴芳便是典型代表。她们在2017年与同伴携手创办了青海羌韵绣艺公司。不仅解决传统皮料易变形难题,还将苏绣、蜀绣等技法融入皮绣创作之中。除此之外,她们的公司推行“公司+农户+免费培训”模式。面向城乡妇女、残疾人提供皮绣制作培训,并将刺绣针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皮绣排灯音乐盒等创新产品。
2023年,该产品亮相央视元宵晚会,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带动公司皮绣产品销量增长,帮助众多人通过手工技艺改善生活,让湟源皮绣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
时代意义:一针一线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如今,湟源皮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艺范畴,承载着更为深远的时代意义。它宛如一座文化基因库,针脚间封存着古羌图腾、藏式吉祥纹、中原工笔画等多元文化元素,成为记录多民族交融的“无字史诗”,见证着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流与融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湟源皮绣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强劲的引擎。它让留守妇女能够“守着家、抱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对于青年一代而言,湟源皮绣是传承文化的火种。湟源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相关活动,通过授课,让学生亲手触摸皮料、执起针线,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为非遗传承培育后备力量。
从古羌皮袍上的图腾符号,到央视舞台上的科技排灯,湟源皮绣以不辍的针线,绣出了一条文明赓续的韧性之路。当《非遗里的中国》的镜头定格于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皮革上“不可逆的每一针”的工匠精神,更是湟源以非遗为魂、以山水为脉,在传承与创新中勾勒出的时代画卷。
文旅体验:古城遗韵与山水风情
湟源的魅力不只在于针尖上的技艺,更在于人文与自然的交织。湟源古城皮绣馆是探寻非遗的起点,馆内陈列的古今皮绣珍品,辅以匠人现场展演,让游客直观感受皮革上的艺术张力。走出古城,驱车至大黑沟生态旅游区,这里林海葱郁、溪流潺潺,四季皆有诗意。附近的农家乐依山傍水,提供地道河湟美食,在田园炊烟中感受慢时光。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