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湟源:从“吃饭事”到“幸福事”

发布时间:2025-07-17 16:17: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夏日清晨的阳光漫过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庙沟脑村的屋檐,老人们结伴走进村头村委会隔壁的敬老食堂,瓷碗碰撞的脆响混着爽朗的笑声飘出窗外——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暖心食堂”,也是50多位留守老人的幸福驿站。从一顿热乎饭到乡村治理的新舞台,这个由村党支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开办的民生工程,正用升腾的烟火气温暖着岁月,也点亮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温情底色。

头雁领航聚合力,把准民生“脉搏”。“多数老年人牙口都不好,食堂得多做软和饭菜;陈大爷老两口用的是老年机,恐怕收不到食堂群消息,得考虑安排专人及时叫应……”大学生村书记正在与“村两委”探讨着食堂开办事项。年初,村书记便带着两委成员挨家挨户走访,通过3轮的入户走访摸清了老人们的“急难愁盼”。在随后的党员会上,村“两委”与党员代表们围坐讨论:“食堂怎么运营?”“大师傅工资从哪来?”“食品卫生安全谁来管?”一场场思想碰撞后,“敬老食堂”被写入党建任务清单,党员包片、责任到人的机制让蓝图有了落地的骨架。正是这份“把老人当亲人”的细致,让民生工程从一开始就踩准了群众的需求点。

多元共治解难题,让食堂“烟火永续”。“7月份就餐食谱,购置蔬菜价格小票,食品安全承诺书”,在食堂的公示栏上,每一项都清晰可查。结合村情实际,资金筹集上村党支部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乡贤捐一点”的多元模式,为敬老食堂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也让全村人都成了食堂的“共建者”。食材采购上,村监委会主任与食堂管理小组的退休教师老李、党员代表陈万花正核对账单。为了让老人吃得放心,村里不仅和供应商签了“新鲜协议”,更定制了均衡搭配的“软食菜单”——周二的大烩菜,周四的洋芋粉汤,都是老人们念叨的“家常味”。监督小组与管理小组的“双轮驱动”,则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这缕烟火气能长久温暖下去。

饭桌上的“金点子”,吃出乡村治理新活力。“我提个建议,我家老房子年久失修,冬天漏风夏天滴答雨,新书记,给咱们村多跑跑向上争取一下项目改造!”午饭时间的“食话食说”环节,72岁的老党员王大爷话音刚落,就引来一片附和。这个由食堂延伸出的议事平台,成了老人们村情民意反映、村级事务协商、信息沟通交流为一体的暖心交流平台。他们用布满皱纹的手写下建议:“一社田间沟渠堵塞影响灌溉”“冬天下雪出行不方便”“支巷道垃圾清运不方便建议购置垃圾清运车”……截至目前,20余条建议中已有 12条落地——10公里田间沟渠全部清理,民生小事环卫车申报配备,端午节期间还办了场热闹的节庆活动。老人们说:“吃着热乎饭,还能为村里操心,这日子有奔头!”

一碗热饭暖人心,筑牢振兴“连心桥”。“以前冷锅冷灶对付一口,现在有荤有素,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唠家常,这都是托了党的好政策!”79岁的独居老人赵奶奶擦着嘴角,碗里的红烧肉还冒着热气。自今年 3月运营以来,食堂日均接待老人52人/次,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题,更成了情感交流的“暖心站”。村民们发现,吵架拌嘴的少了,主动参与村务的多了;闲坐晒太阳的少了,跳广场舞、关心村庄建设的多了。这份藏在饭菜里的关怀,让村党支部的号召力更强了——全村实施居住条件改善时,全体户主积极协助村委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与质量监督;征兵宣传时,老人们主动帮着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

从一顿饭到一种生活方式,庙沟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证明:民生实事办得越贴心,乡村振兴就越有底气。如今的庙沟脑村,暖心食堂的炊烟里飘着的不仅是饭菜香,更有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下一步,庙沟脑村计划引入“爱心积分”制度,鼓励村民参与食堂志愿服务。同时,以敬老食堂为依托,持续深化“食话食说论村兴”活动,探索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与治理路径,让敬老食堂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描绘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