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省西宁市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工作成色更足

发布时间:2025-07-17 16:25: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调研组赴全市开展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调研时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促进各民族互嵌融合,形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障,以经济互嵌为牵引,以“共富工坊”为载体平台,着力在政策赋能、品牌赋能等方面下功夫,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增收,促进产业外向发展,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积极构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主题,形成《西宁市积极构建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互嵌式社区环境调研报告》,为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提供思考。

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作为当前西宁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不断优化工作举措,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聚焦重点任务,制发《西宁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工作指引》,为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具体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鼓励支持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特色产业向外拓展、做大做强,以产业发展推动各民族互嵌融合。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总要求,将“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做好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作为“同题共答”的“题眼”。以“共富工坊”为载体,鼓励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劳动、共同创业、共同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互嵌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促进各民族互嵌共融。全力打造“5+N”工作体系,探索构建“党建+社区石榴籽家园”工作格局,先后打造67家市级社区“石榴籽家园”,167家县区级社区“石榴籽家园”,形成了“社区党组织引领、楼院(栋)长协作、党员表率带动、各民族积极参与”的“团结、互帮、共进”的基层民族工作模式,夯实了建设互嵌式社区环境的组织基础。充分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河湟文化为背景,打造青海首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艺剧目《天域天堂》,在文化和艺术交流中促交融。组织舞蹈诗剧《河湟》进行全国巡回展演,举办“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承办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青海站巡演,开展“三下乡”、社火巡游、国潮漫展等14大类39项2000余场活动,在多元文化展演中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惠及群众510万人次。拓展“东城·共富工坊”保障民生功能,探索形成的12个平台产品线累计实现营业额达251.79万元,劳务线累计带动就业2555人,激发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中核221“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全市各族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30余场次,覆盖人数800余人次。

以“趣浪西宁”品牌为引领,创新推出“雪豹之都”城市IP,20个雪豹卡通人偶贯穿社火巡游,“西海路豹街”民俗巡游融合藏族锅庄、土族安召舞等11个演绎方阵,吸引3万市民游客参与,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符号。持续扩大赛事品牌外溢效应,以“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赛事活动为平台,设立特色美食、非遗展区,推动形成以赛事为媒、文旅搭台、农商唱戏的生动局面。

西宁市民族宗教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