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乌兰:巧打“联”字牌 凝聚“她力量” 实现服务“零距离”

发布时间:2025-07-18 11:46: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镇妇女联合会坚持“党建引领、联动共建”工作思路,巧打“联”字牌,整合辖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资源力量,围绕妇女就业、家庭矛盾调解、儿童关爱等需求开展精准服务,切实将妇联组织打造成妇女群众的“温暖娘家”。

联资源,聚合力搭建服务平台

技能培训促就业。联合乌兰县就业局开展面点制作、月嫂服务、手工艺等5期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妇女150人次,成功帮助3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都兰河村26名妇女通过培训在村委会盐雕加工厂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察汗河村妇女依托手工艺刺绣创业,带动6名困境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通过“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升了妇女就业技能,拓宽了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培育了巾帼力量。健康服务暖人心。联合县妇幼保健站、镇卫生院开展农村妇女健康守护工程,为全镇600余名22-65岁妇女提供免费“两癌”筛查服务,同步开展健康知识宣讲4场,提供个性化健康咨询40余人次。通过“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的健康干预模式,有效提升农村妇女健康意识,筛查发现高危病例3例并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切实筑牢妇女健康防线,让惠民政策真正成为守护“半边天”的暖心工程。

联群众,强参与激活基层治理

巾帼调解促和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巾帼调解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智慧,搭建起化解矛盾的“连心桥”。她们走街串巷倾听民声,用情用心调和邻里纠纷,将法理情融入调解全过程。从家庭矛盾到村级事务,这些“和事嫂”以柔克刚,近年来,已成功调解纠纷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绽放出温暖人心的巾帼风采。志愿帮扶送温暖。积极开展“敲门行动”,36名志愿者为高龄老人、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生活物资等帮扶18次。实施“多对一”结对关爱,针对18名困境儿童,由镇妇联牵头组建帮扶小组,通过定期家访、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开展帮扶9次,解决低保申请、生活照料等问题20余件,构建“物质+精神”双重关爱体系。家庭教育树新风。倡导新时代家庭教育、科学育儿理念,以德润心、以文化人,通过举办“道德讲堂”3场,家庭教育讲座2期,惠及家庭120户,让好家风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石。评选州级“绿色家庭”4户、县级366户、镇级“文明家庭”21户,推动文明家风成风化俗。

联节庆,庆佳节传递润心温情

妇女节系列活动。举办“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评选“最美家庭”州级2户,县级5户、镇级“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21户,开展女性健康知识讲座3场,吸引160余名妇女参与,联动爱心人士捐赠女性生活用品200份,慰问困难女职工20名,有效凝聚巾帼力量,传递社会温情。母亲节敬老行动。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先后慰问14位高龄母亲、优秀母亲、困境母亲送去节日关怀、慰问金及生活用品,详细了解生活起居及健康状况,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察汗诺社区积极组织开展“花香传爱意,感恩母亲节”插花活动,表达对伟大母爱的感恩和祝福。端午节暖心服务。联合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组织妇女志愿者包制“爱心粽”200余个,为20户困境家庭和独居老人送去粽子、食用油等节日物资,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区温暖,营造了邻里守望、和谐共融的节日氛围。

联未来,建机制深化服务成效

创新建立“妇联+网格”机制。将36名妇联执委纳入村级网格员队伍,实行“每月走访、动态摸排”工作制,通过建立“问题收集-责任分解-督办落实”闭环管理体系,精准对接妇女儿童需求。目前,已累计解决家庭纠纷、就业帮扶等诉求23件,有效打通服务基层妇女“最后一公里”,实现维权服务在身边、关爱帮扶零距离。培育“巾帼带头人”。聚焦妇女创业能力提升,重点培育3名创业典型,其中察汗河村达格木尔其力获评县级“科技致富能手”。通过“带头人+合作社+困难妇女”帮扶模式,带动12名残疾及困境妇女发展特色种植、手工艺等产业,实现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有效发挥了“培育一人、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巾帼力量。

下一步,铜普镇妇联将持续深化“联”字品牌建设,通过“四联驱动”机制,重点实施“巾帼帮帮团”、开展“敲门送暖”精准服务、打造“姐妹议事厅”平台,建立“需求-响应-反馈”闭环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赋能女性发展,推动妇联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向“最美零距离”升级,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