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织牢民族团结网·绘就和谐共荣图
发布时间:2025-07-31 13:25: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清晨的阳光漫过乌兰路社区的青砖灰瓦,“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彩绘正被晨露润得鲜亮。在这里,汉、蒙古族、回、藏等各族群众像红石榴里一颗颗饱满的籽粒,彼此依偎着生长——49项荣誉称号是外层的红晕,党建的脉络、文化的甜汁、服务的沃土,共同滋养出这颗历经岁月愈发紧实的“团结果实”。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东街道乌兰路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耕“石榴籽家园”建设,让每一粒“籽”都在温情与共中绽放独特光彩。
党建为核,串起“石榴籽”的紧实脉络
德令哈市乌兰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秦小红常说:“党建就是石榴的果蒂,攥紧了,籽粒才不会散。”这句话化作了5个网格、22个小区楼院的精细化管理图谱——每个网格长的民情本上,都记着辖区各族居民的各类情况,密密麻麻的字迹像石榴籽间细密的隔膜,把“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的承诺织成了一张民族团结网。
“三访四听五帮六和谐”机制运行的几年里,社区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辖区每一个角落。千余次走访残疾、孤寡、困难居民,100余条民情诉求被细心收纳,就业、住房、医疗等难题逐一破解,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
“五彩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是社区里最动人的色彩。60余名志愿者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在小区凉亭开设“啦呱呱”,为各族居民提供交流平台;用私家车搭建爱心桥梁,暖心护航孤寡老人就医路,温情助力莘莘学子赶考行;开展爱心义剪时带来自家的洗发水,让服务更贴心。1000余次服务像春雨落地,300余个“微心愿”的实现藏着暖心事,让各族居民的生活充满阳光。
“红色物业”进驻老旧小区,解决了漏雨的屋顶、堵塞的下水道、锈迹斑斑的单元门等问题,让居民住得更舒心。“红领巾驿站”让孩子们的假期格外热闹,志愿者带来课业辅导、手工制作等服务,孩子们用彩纸糊成的巨型石榴,每个瓣上都写着不同民族的名字,象征着民族团结。
文化为桥,酿出“石榴籽”的融合甜汁
正月十五的乌兰路,是被社火点燃的沸腾海洋。社火队的金色巨龙在锣鼓声中翻腾,鳞片折射出跃动的阳光;青海特色社火表演者以夸张肢体与居民互动,威风锣鼓、扭秧歌队伍身着彩衣载歌载舞。各族居民的欢笑声融成一团蜜,让传统民俗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新活力,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端午节的社区广场,永远飘着粽叶与民族团结的清香。“粽香传情进军营”活动里,军民围坐分享“蜜枣粽”“芦苇叶粽”“青稞粽”等不同口味的粽子,合作缝制端午香包、填充艾香按摩锤,艾草清香里融着鱼水深情。“廉‘粽’端午”活动中,风之韵舞蹈队的红绸舞出喜庆,海西州文化馆的藏舞《欢迎你们到来》用舒展舞姿编织团结情谊;各族居民围坐品青海凉粉、凉面,老人们讲起勤俭家风,清廉之风与民俗温情悄然相融。
白天大多数居民家中都没有人,社区工作人员总是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走家串户,与各族居民面对面交流,聊一聊家长里短,问一问家庭情况,谈一谈困难诉求,心贴心服务群众。就像回族居民马贵庆说的:“茶叶、桂圆、冰糖、枸杞,各有各的味,泡在一起才是一碗好喝的八宝盖碗茶。”
在各族居民互嵌居住的新旧居民小区里,各族志愿者与居民并肩清理垃圾、疏通沟渠,尘土飞扬中,大家齐心协力改善居住环境。当清理工作完成,看着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各族居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社区工作人员递来的图文折页上,“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字样格外醒目,让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服务为壤,育出“石榴籽”的丰硕果实
社区档案室的柜子里,放着54本低保户档案资料,每份背后都有个暖心事。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生活困难的各族居民,帮助他们申请低保,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6户廉租住房交到居民手上,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家,让他们享受到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红利……当各族居民遇到突发困难,社区第一时间入户了解家庭生活困难,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对3名孤寡老人提供“保姆式”照料,从日常用药到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六合一”民情台账与“四必到四必访”机制,有效排查化解邻里纠纷,化解率达100%。一起起矛盾的化解,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各族居民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关照。
夕阳西下时,乌兰路社区的路灯亮了起来,各族居民在广场上散步、聊天、跳锅庄。卖烤红薯的推车旁,各族居民亲切交流;广场舞队伍里,不同民族的身影翩翩起舞。这颗饱经岁月滋养的“石榴籽”,正以党建为核、文化为桥、服务为壤,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茁壮生长,而那些紧紧相拥的籽粒们,必将在团结的芬芳里,不断结出更甜、更饱满的果实。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