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茫崖:野景点到金名片,黑独山重现“水墨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31 13:30: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第一次在卫星地图上看到这片山时,还以为是数据错误——地球怎么会有这样纯粹的黑色山体?”广东游客林晓雯架起三脚架,镜头对准眼前沉寂千万年的黑色山峦。她的感叹,道出了所有初见黑独山者的震撼。
黑独山,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在长期风蚀作用下,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黑色雅丹地貌景观。矗立在荒漠中的黑独山像一幅壮美的水墨画,被称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是柴达木盆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黑独山。蔡得军摄
七月,骄阳洒在黑独山起伏的山峦上,深浅不一的墨色在山脊处自然晕染,如同巨幅水墨画铺展在戈壁滩。5月21日,经过数月建设,黑独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这片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奇幻地貌,从此告别了“野生景点”的历史,成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又一张金名片。
从冷湖镇出发,沿G215国道向东北方行驶约12公里,一片如泼墨画卷般的山峦浮现于地平线。这里隶属于祁连山脉西段支脉的赛什腾山最西端,四周被荒漠戈壁及无人区环绕。前几年,不少网络博主到此探险,在网络平台发布黑独山的视频后,这片沉寂千万年的山峰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黑独山风景。蔡得军摄
“请沿栈道游览,勿踏入黑色砾石区。”进入景区,广播循环播放着提示。在开放栈道入口,工作人员耐心劝导试图跨过围栏的游客:“这些黑色砾石层脆弱得像酥饼,一个脚印可能十年都恢复不了。”
一句句温馨提示,源于惨痛教训——黑独山暴火网络以来,越野车辆多次擅自进入,在这幅“水墨长廊”留下纵横交错的车轮印,至今仍像一道道伤疤刻在山体上。
为了规范旅游行为,茫崖市与中国旅游集团共同投资2000万元,在短短数月内完成了全长17公里的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有游览栈道都采用离地设计,最大程度减少对原始地貌的干扰。
游客在黑独山游玩。蔡得军摄
“目前黑独山已建有超市、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正加快黑独山、胭脂山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障旺季游客需求。今年还将策划若羌——茫崖跨区域旅游研学活动、黑独山水墨丹青绘画等活动。同时将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游客体验,助力产业长远良性发展。”茫崖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海风说。
而当地政府的破局之道,是正在构建“保护——体验——价值”的三维模型。今年7月5日,茫崖市冷湖镇人民政府和茫崖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联合发布公告,针对黑独山胭脂山区域推出游览区、缓冲区、禁游区的分区管理制度,科学保护这一地质瑰宝,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
游客在黑独山游玩。蔡得军摄
“我们还推出‘自愿回收垃圾计划’,在游客进入黑独山时免费为游客发放环保袋,方便携带和投放垃圾,游客游玩结束离开时可根据拾取垃圾重量换取奖励,如垃圾袋、冰箱贴等。”茫崖市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茫崖市制定的这套生态保护系统,很好地平衡了黑独山的生态与游客承载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正是青海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一贯理念和出路,茫崖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原则,逐步推进游客中心、智慧导览系统等建设,最终建成集地质研学、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游客在黑独山景区服务区打卡拍照。蔡得军摄
景区建设,不仅要前瞻性地为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和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当下游客的基本需求。在这方面,茫崖市对黑独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可谓是倾尽全力。景区管理者深知,对于这片历经千万年风蚀才形成的脆弱“水墨丹青”,任何不当的建设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因此,从规划伊始,“轻触大地”就成为贯穿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高准则。
步入景区,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些精心设计的游览栈道系统。它们并非传统的贴地木板路,而是采用了高架离地的钢结构或耐用复合材料。一根根坚固的桩基深深打入地质稳定层,栈道主体则稳稳地“悬浮”在黑色砾石地表之上数十厘米。
“这种设计避免了游客踩踏对地表脆弱结构的直接破坏,栈道宽度经过科学测算,既保证游客安全舒适通行,又有效引导人流,防止无序扩散。沿途设置的多处观景平台,视野开阔,角度绝佳,让游客得以沉浸式欣赏黑独山不同角度的‘墨韵’。”茫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海全说。
焕然一新的黑独山景区服务区。蔡得军摄
从昔日“野生景点”的乱象,到如今拥有高标准、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的规范景区,黑独山的蜕变印证了茫崖市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决心与智慧。
“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有纯粹的自然之美。”正如林晓雯在朋友圈写的那样,这片神奇的土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绘就的不仅是一幅自然景观的水墨画卷,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蓝图……
文/图 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