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打通基层治理“温情末梢”

发布时间:2025-08-04 16:10: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然而,现实中上级政策层层推进,到基层却常“沙滩流水不到头”,或机械执行流于形式,或变通走样偏离初衷。基层治理难点不仅在于政策精准落地,更在于让治理有温度、有智慧,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基层治理的困境体现在从“文山会海”到“痕迹管理”的等方面。近年来,基层干部普遍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一方面,各种考核、报表、检查让基层疲于应付,“文山会海”消耗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痕迹管理”盛行,工作留痕成了硬性要求,导致基层干部陷入“填表抗疫”“拍照扶贫”等形式主义怪圈。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中“一刀切”,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比如,某些乡村为了完成“厕所改造”指标,不顾实际需求强行推进,结果新厕所建好了却无人使用;有的社区为了“创文创卫”,过度追求表面整洁,反而给摊贩、居民带来不便。这种机械落实政策的方式,看似执行到位,实则脱离群众需求,让基层治理失去了应有的温度。

基层治理需要从“管理”迈向“共治”,彰显治理智慧。其核心在于让群众真正参与,变“政府独奏”为“社会合唱”。浙江“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得益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理念,强调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赋权基层,使治理更精准高效。

真正的基层治理智慧藏在群众“土办法”里。某地推行垃圾分类时,不简单照搬大城市模式,而是结合本地习惯,用“可烂垃圾”和“不可烂垃圾”这种通俗分类方式,让村民更易接受。这表明基层治理不能机械执行政策,而要在理解政策精神基础上,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径。

基层治理要回归“人”的本质。其最终目标是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治理方式必须以人为本。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官僚主义;多一些因地制宜,少一些形式主义。所以,首先,我们要减少不必要的考核和检查,给基层更多自主空间。其次,要走出办公室,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需求,而非坐在电脑前“编数据”“造台账”。最后,鼓励群众参与治理,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微提案”等方式,让百姓声音成为政策调整依据。

基层治理,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政策不是冰冷的文件,而是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只有让治理回归“人本逻辑”,避免“沙滩流水不到头”的尴尬,才能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国家治理的“大蓝图”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群工作部供稿 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