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警惕基层政策执行偏差

发布时间:2025-08-04 16:10: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政府的公信力。然而,在现实中,基层政策执行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让好政策变了味、走了样。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问题屡见不鲜。一些基层干部过于注重表面功夫,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制作精美的文件、堆砌华丽的辞藻上,而对于政策的实际落地情况却缺乏深入的调研和切实的推动。就像某些地方在开展环保政策执行时,只是热衷于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治理作用。这种形式主义的执行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让群众对政策产生了不信任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还有些基层干部存在机械执行的问题。他们在执行政策时,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具体需求,一味地生搬硬套上级文件。比如,在农村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中,有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盲目推广某种农作物种植,结果导致农民遭受损失。这种“一刀切”的执行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无法满足基层复杂多样的实际需求,使得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另外,利益驱动也会导致政策执行偏差,个别基层干部受个人私利的诱惑,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优亲厚友、以权谋私。

究其根源,政绩观扭曲是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基层干部过于追求个人政绩,只关注短期利益和表面成绩,而忽视了政策的长远目标和实际效果。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使得一些干部为了迎合考核而做出违背政策本意的行为。同时,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干部缺乏对政策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基层政策执行偏差,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对政策执行实际效果的考核,避免单纯以文件、会议等形式主义指标来衡量工作成绩。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政策内涵,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政策执行偏差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只有解决好基层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群工作部供稿 任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