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以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04 16:10: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云端博物馆”让千年文物触手可及,到线上文化课程打破地域限制,数字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在这场变革浪潮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让数字化真正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助推器”,值得深入探讨。
数字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机遇显而易见。一方面,它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以往,偏远地区的群众想要参观国家级博物馆、聆听顶级艺术讲座,往往面临空间与时间的双重限制吗,而如今,通过VR技术,用户戴上设备就能“沉浸式”游览故宫、敦煌莫高窟,仿佛置身历史场景;借助直播平台,乡村学校的学生也能同步观看一线城市的优质艺术课程。这种突破物理边界的服务模式,让文化资源得以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数字化能够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阅读偏好等数据,平台可以智能推荐符合个人需求的文化内容,从被动“配送”转变为主动“定制”,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
但不容忽视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进程中仍存在诸多痛点。数字鸿沟问题尤为突出,老年群体、农村居民和残障人士往往因技术操作不熟练、设备不足等原因,难以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比如,许多线上文化活动仅支持手机端参与,老年用户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只能望“屏”兴叹;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导致线上课程频繁卡顿,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数字化转型还面临资源同质化、版权保护难、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一些文化平台盲目跟风开发“虚拟展厅”“数字藏品”,却缺乏内容创新;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使得文化资源被盗用、篡改的风险增加。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层面,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服务筑牢“底座”;同时,针对特殊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进社区”“智慧助老课堂”等活动,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文化机构和平台则要深耕内容创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精品化的数字产品,如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开发互动游戏、动画短片,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此外,还需健全数字化服务的监管机制,加强版权保护与数据安全管理,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当数字技术真正与文化深度融合,我们期待看到,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年龄大小、能力高低,每个人都能便捷地获取优质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群工作部供稿 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