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让非遗保护从“展示”转向“叙事”

发布时间:2025-08-06 15:18: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长久以来,非遗保护多以展示为主,依赖博物馆、展演等空间、平台,通过标签、演出等方式介绍非遗的名称、产地、技艺等基础信息,形成“物+解说”的单向传播链,这样的呈现仅仅让非遗文化“被看见”。但在观看结束之后,观众未必会对非遗产生多少牵挂,更不必谈持续传播与保护。非遗是人类创造、人类传承、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艺或是仅作为物的外在呈现,更在于其承载的集体记忆、历史渊源、人文关怀。要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就不能让其仅停留在“被看见”的层面,更要让观众与之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结,让非遗从“被看见”,走向“被理解”并“得到持续参与”。

相较于“展示”,“叙事”能为非遗注入故事性和情感性,不仅能够呈现非遗之形,更能传递非遗之魄,从而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非遗可以讲“人”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其背后的匠心与坚守;非遗也可以讲“生活”的故事,让观众理解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古代先辈们的生活哲学;非遗更能讲“族群”的故事,在回溯历史的同时链接当代,唤醒观众关于“我们是谁”的集体身份认同,理解“我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构建独特的精神世界。通过“叙事”,非遗不再是对工艺、外形、仪式等的孤立呈现,而是被构建为完整的文化故事融入现代语境,成为可被当代人理解并共鸣的“活态文化”。

“叙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非遗从“被理解”向“得到持续参与”转化。目前已有一些游戏开始进行有益探索,尝试将非遗作为游戏线索,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了解非遗文化。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非遗文化从被看的客体,变成推动情节发展的主体,观众从“我看”,进一步走向“我参与”。当观众亲身参与其中,非遗不再是“远方的传说”,而是在讲述“我们的故事”,其传播逻辑也从“单向传播”进阶为“双向共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观众的“个体叙事”不断形成传播涟漪,最终构成庞大的传播网络,让非遗走出小众圈层,融入大众认知。

在非遗文化保护的征程中,我们不该只把其当作定格的历史,而更应视其为流动的文化,使其在与时代的持续互动中寻找新的表达。从“展示”转向“叙事”,让非遗走入当代人的情感,融入当代人的生活,由此,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不再仅靠“被保存”而维持,而是通过“被理解并得到持续参与”而实现延续,而这正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的源头活水。

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党群工作部 毛漫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