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06 15:18: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当下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精神文化获得感成为重要命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正是筑牢民族文化根基、丰盈群众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

以“均衡性”破题,缩小城乡文化服务鸿沟。城乡发展长期不均衡,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呈现“二元分化”态势:城市中,图书馆、文化广场、博物馆等设施星罗棋布,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市民可在多元文化活动中浸润心灵;而许多乡村地区连基础文化设施都难以覆盖,村民结束劳作后缺乏精神栖息之所,文化生活的空白亟待填补。这种差距不仅制约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影响着社会协调发展。唯有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资源倾斜,完善文化设施网络,丰富基层文化活动供给,方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区域间均衡落地,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以“个性化”破局,激活地方文化独特魅力。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但当下部分地区仍存在“跟风办活动”的现象:某类文化活动走红后,各地盲目复制,导致活动形式千篇一律,丧失地域特色。事实上,各地的风土人情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要提升服务质效,需立足地方特色,在文化活动策划中充分倾听群众心声——从陕北民歌展演到岭南粤剧巡演,从少数民族非遗工坊到乡村耕读文化节,唯有因地制宜打造“一地一品牌”,才能让文化活动真正成为贴近民心的精神养分,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以“创新性”破界,拥抱数字时代文化变革。在数字化浪潮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文化服务注入全新动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需打造“云端文化矩阵”:数字图书馆让古籍善本触手可及,数字博物馆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数字文化馆以直播形式开展艺术教学,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拥抱文化盛宴。同时,要善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服务半径——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技艺、在线直播举办音乐会、社交平台发起文化话题互动,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限制。此外,更需鼓励文化创新创作,推出兼具时代质感与生活温度的文化产品,回应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期待。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公共文化服务既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也连接着民生幸福的期盼。在新时代征程中,唯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持续提升服务的均衡性、个性化与创新性,才能让文化如阳光般普照大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心田绘就更富质感的美好生活新图景。

云南省昆明市阳宗海党群工作部 马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