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以乡村大集为平台,激活团结进步共同富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07 16:42: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柯鲁柯镇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区西15公里处,“柯鲁柯”为蒙古语,意为“水草丰茂的地方”,辖区面积6125平方公里,辖9个农业村、3个牧业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农牧结合的乡镇,人口约1.4万人。柯鲁柯镇先后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等多项荣誉,成为展示海西乡村振兴成果的亮丽名片。
每当夏风拂过万亩枸杞田第一花蕾期时,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乡村振兴大集的大幕就会在喧闹声中缓缓拉开。这场集物资互贸、文化互鉴、情感互融于一体的盛会,既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切片,更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实践的鲜活样本。从摊位间的多语吆喝到文化展演的共舞同歌,从干部群众的贴心服务到发展蓝图的共谋共绘,柯鲁柯镇以“互嵌式发展”为画笔,在柴达木盆地勾画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画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叙事,书写进充满烟火气的基层实践。
促进互嵌共融,在共居共事共乐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清晨七点,回族商户的油香摊位前已排起长队,牧民的手工藏毯摊位紧挨着汉族农户的有机蔬菜摊。百余个摊位构成的“民族风情长廊”里,汉、藏、土、蒙古语交织成独特的“方言集市”。蒙古族阿妈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向游客介绍:“这是我们家牧场的羊毛,手工编织的吉祥八宝图”。摊位间自发形成的“双语互助小组,”让语言隔阂在邻里守望中消融--谁家临时有事,隔壁摊位便主动代卖;遇到外地游客,各族摊主争相担任翻译。这种空间上的紧密嵌入,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讨价还价的热闹与经验分享的真诚中自然生长。在便民服务台前,精通双语的基层干部为各族群众解读医保、养老、低保等政策,形成为民服务的“移动服务站”,将医保办理、农技指导、矛盾调解等服务送到摊位前,及时解决群众诉求。镇党委副书记李积明介绍:“我们把服务台变成‘民族工作微阵地’,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事中加深理解,在共学共乐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深化“三交”实践,在增进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午时分,中央舞台的“花儿”对唱掀起热潮。回族歌手的高亢唱腔与“花坛百灵鸟”的和声相得益彰,台下各族群众自发打起节拍。当锅庄舞的鼓点响起,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商户,赶集来的农牧民纷纷加入舞圈,形成“同心圆”般的舞蹈方阵。舞台下的“百家宴”上,杂面焜锅、草膘手抓羊肉、牦牛酸奶、油炸馓子摆成“民族团结桌”,85岁的蒙古族老人感慨:“以前赶集是换东西,现在是走亲戚”。文化展演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成为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的纽带。由各族群众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柯鲁柯故事》,生动再现了各民族共同携手拓荒开垦参与青藏铁路建设、共同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奋进的强大凝聚力”,观看演出的大学生志愿者魏国斌说。
推进共同富裕,在携手奋进中激发团结伟力。暮色中的“振兴夜话”别具一格。各族群众围坐在篝火旁,汉族种植户郝鹏分享枸杞种植技术,蒙古族合作社理事长阿意尔加娜介绍生态畜牧业经验,蒙古族电商达人仁青讲解直播带货技巧,谋划怎样把柯鲁柯的特色农畜产品卖到全国。这种发展共谋的场景,正是柯鲁柯镇“以发展促团结”的生动写照。数据见证着团结的力量,柯鲁柯镇近三年实施23个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民族特色产品年销量逐年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共同奋斗中形成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最后一缕晚霞消失在戈壁深处,摊主们互相帮忙收拾摊位,孩子们追逐着五彩气球奔跑,干部们在笔记本上记下群众的新诉求。这场看似普通的集市,实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实践的缩影--它以互嵌式发展促进空间共融,以“三交”实践深化情感共鸣,以发展共享夯实团结根基,在柴达木盆地奏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2023年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被授予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今年正在积极申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如今的柯鲁柯镇正以这份浸润着烟火气的团结力量为基石阔步向前,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实践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正如镇党委书记祁锐鑫所说:“柯鲁柯的实践证明,民族团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共生共荣,是各民族携手迈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我们期待以此次申报为新起点,让这份跨越民族、直抵人心的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