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用青春担当播下“石榴籽”共育“同心果”
发布时间:2025-08-07 16:42: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燕山大学“铸梦新时代,‘核’力同心圆”志愿服务队奔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以“科普启智-文化寻根-科技赋能”三位一体实践路径,聚焦青少年群体,通过科学探索、文化溯等活动,搭建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厚植民族团结情谊,以实际行动推动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活力。
星空课堂里的交融之桥,科普活动拉近距离。
在德令哈青少年活动中心,38名蒙古族、藏族、汉族青少年与志愿者们齐聚一堂,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就此展开。趣味破冰活动中,各族孩子手拉手完成协作游戏。民族文化知识竞答环节,大家分享本民族的习俗与故事,在欢声笑语中打破陌生感,让各族青少年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德令哈天文科普馆内,志愿者化身“星空向导”,带领孩子们在“嫦娥”探月工程的壮阔图景中感受科技魅力。超轻粘土DIY现场,蓝泥捏制的“共同家园”、金泥塑造的“希望之光”,最终汇聚成象征团结的“同心星球”。这场跨越民族的协作创作,不仅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如种子般播撒在孩子们心间,成为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
文化根脉中的认同之光,寻根之旅凝聚共识。
农垦文化博物馆里,泛黄的垦荒照片、锈蚀的农具静静诉说着上世纪50年代的奋斗故事--各族建设者并肩作战,在戈壁荒滩上开垦绿洲。志愿者们深情讲述着这段历史,复原的“干打垒”宿舍、“跃进食堂”让孩子们仿佛触摸到先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温度。这不仅是对农垦精神的传承,更让青少年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见证。
海西州博物馆的“文物探秘”环节同样意义非凡。志愿者引导青少年对比史前彩陶罐纹饰与现代民族服饰,当蒙古族学生发现袍服纹样与唐代织锦的相似之处时,惊喜地感叹:“原来我们的文化从祖先那时起就紧密相连了。”这种“文物实证+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看到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早已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实践沃土上的同心之力,科教赋能共促成长。
柯鲁柯镇枸杞种植基地里,志愿服务队不仅带来了“电商+文旅”的发展方案,更将这里变成了青少年实践的课堂。志愿者们向当地青少年讲解电商直播技巧、农业科学知识,计划搭建的“燕山大学-柯鲁柯镇”电商平台,不仅要推广高原枸杞,更要为当地青少年提供学习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科技力量,增进与外界的交流。
“将农业基地转化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议,得到了柯鲁柯镇政府的积极响应。座谈会上,返乡大学生书记们分享的“现代化农具推广”案例、“村集体+农户”的养殖模式,让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凝聚共识的过程。正如镇长所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让孩子们在成长中读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红色课堂里的同心共鸣,精神传承筑牢根基。
柴达木路小学、柯鲁柯镇小学等场所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成为各族青少年共上的一堂“必修课”。志愿者们通过汉蒙藏三语版故事集,讲述核物理学家张焕乔院士等科学家的事迹,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跨越语言障碍,走进各族孩子心中。
在建设路社区和乌兰路社区,高年级学生协作完成了“民族团结星月展”手工,寓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低年级学生的创意绘画展中,藏族孩子画下的“草原上的航天梦”、蒙古族孩子笔下的“丰收的枸杞田”,都充满了对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想象。这些活动让红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合,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同心向党、共筑中国梦”的种子,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扣好少年儿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扣子。从星空下的协作到文化中的寻根,从田间地头的实践到红色精神的传承,燕山大学志愿服务队的每一项活动,都以青少年为纽带,搭建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他们用青春力量推动各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成长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智慧,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