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兰:小切口破解大难题
发布时间:2025-08-08 11:23: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矛盾纠纷化解作为撬动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创新构建“微网格排查、微队伍调解、微机制服务”三维治理体系,将党建引领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把“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实践转化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生动图景。
织密“微网格”构建矛盾排查的“立体防护网”
按照“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界限清晰”原则,全镇科学划分25个网格,60名网格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日常巡逻走访中精准捕捉网格内各类动态信息,对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线索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创新“三查联动”工作法:日常排查中,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重点走访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专项排查结合节假日等节点开展矛盾隐患“清零行动”;动态排查通过“院落板凳会”“田间议事角”等接地气的载体,每月收集群众诉求,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实施销号管理。今年防汛期间,通过网格排查隐患20处,提前转移群众3户10人,筑牢了汛期安全防线。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对网格内无法独立化解的复杂矛盾,由镇党委统筹司法、行业部门等力量联合处置。针对兰馨花苑小区停车位纠纷,网格党小组第一时间启动“双报到”机制,协调住建部门现场规划新增车位23个,组织业主代表与物业方召开3次协商会,最终通过“错峰停车+新增车位”组合方案,从根本上破解了停车难题。
建强“微队伍”打造调解服务的“民心直通车”
组建“1名党员+1名法律顾问+N名乡贤”的“1+1+N”调解小分队7支,吸纳老支书、退休干部等“调解达人”10余人,在村(社区)设立“盖碗茶调解室”“娘家人港湾”等特色平台,让群众在茶香袅袅中打开“话匣子”,在拉家常中解开“心结子”。推行“五步调解法”:耐心倾听诉求、细致核查事实、深入剖析法理、温情讲解情理、全力促成和解。针对征地补偿、宅基地纠纷等复杂矛盾,采取“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方式,今年已成功化解矛盾隐患13起。西庄村村民马某浇地时因疏忽致水流外溢,泡湿邻居房屋墙体,双方就赔偿金额争执不下。调解队化身“和事佬”,3次入户实地勘察受损情况,邀请专业人士评估维修费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讲解责任划分,最终促成马某承担七成维修费用,双方握手言和。
完善“微机制”激活治理效能的“持久动力源”
构建矛盾纠纷“受理-处置-反馈-回访”全流程闭环机制,对排查问题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红色问题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包案督办”,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网格员通过30个村居民微信群实时“在线接单”,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实现群众诉求“秒级响应、高效办结”。创新“调解+民生服务”模式,在化解矛盾时同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城西社区邻里漏水纠纷调解中,发现涉事老人独居且行动不便,当即联系民政部门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协调物业免费维修房屋,实现“调解一案、温暖一片”的叠加效应。将矛盾化解与村规民约修订相结合,把“邻里互助”“诚信守法”等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全年开展“法律进村社”活动7场次,通过“以案释法”等互动形式,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滋生土壤。
下一步,希里沟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微治理”模式,以矛盾纠纷化解的“小平安”累积社会大局的“大稳定”,为乡村振兴筑牢平安基石,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