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乌兰:一站式解纷聚合力 绘就平安民生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08 11:23: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自2025年6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成后,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构建起“预防-调解-救济”全链条社会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中心已调解矛盾纠纷11件,受理劳动仲裁1件、行政复议案件3件、信访案件1件,提供法律援助12件、在线诉讼咨询20余件,庭前调解成功14件,为15人缓减免诉讼费4.9万元,线上线下法律咨询服务80余人次,共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万元,接待群众55人。不仅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多元解纷的“主阵地”,更成为社会治理的“预警站”,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响应,矛盾纠纷在“源头处”化解。
功能集成强基础:让“一站式”服务阵地更规范
乌兰县综治中心从“群众好找、事好办”出发,把阵地建在部门集中的“黄金地段”。构建起集引导分流、事项受理的“引导受理区”,专注各类纠纷调处的“多元化解区”,统筹协调突发情况的“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分区;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草场纠纷等“各管一摊”的七个调解室;随时提供专业建议的法律援助室,配备发泄疏导设备的心理咨询室,设置便民设施的便民服务室等九个功能室以及打通“调解-诉讼”快速通道的速裁法庭为一体的“3+7+9+1”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空间的结构。彻底改变了“群众办事像‘走迷宫’”的状况,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群众进一次门、跑一次腿就能把事办明白”。
制度聚力优流程:让“全链条”运行更高效
“受理后3个工作日内必须分流,简单纠纷15日内办结,复杂问题45日内要有阶段性进展……”这一系列清晰明确的时限要求,如同中心工作中的“时间坐标”,为乌兰县综治中心的高效运转划定精准刻度。乌兰县以此为切入点,深耕规范化建设,全力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一套“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法治护航”的全方位规范体系,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定《乌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乌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机制》《乌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受理事项清单》等7项内容的工作制度汇编,如同“操作手册”,从中心的日常管理到具体业务的开展,都做出了规定,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筑牢了制度根基。通过明确各派驻部门职责清单与工作流程,确保矛盾纠纷与治安隐患“早发现、早掌握、早处置”,建立“集中受理、分流转办、归口处理、分工协作、限时办结、跟踪回访”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有力推动着中心规范化运行不断提质增效。
资源聚合破壁垒:让“多部门”联动更专业
今年7月,某县农民工夫妇来到综治中心,反映被拖欠2.1万元工资。中心仲裁窗口第一时间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建设和交通局、综合执法局启动“安薪调解”机制,通过三次协调会厘清责任,向施工方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并明确刑事追责风险,同时协调酒店业主方先行垫付,最终完成全额支付。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中枢牵引、多维联动”模式的实效——让每一件诉求都有“主责人”,每一场调解都有“专业队”。
说起自己的劳动纠纷的解决过程,张某某夫妇至今觉得“不可思议”。这背后,是乌兰县综治中心“7家常驻单位”“当天接、当天办”的第一道防线。“13家重点单位‘吹哨’轮驻”的关键补充;“N个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随驻响应”的兜底保障。“7+13+N”实体入驻体系作用的发挥。
下一步,乌兰县综治中心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主阵地”建设,强化入驻单位的深度集成应用,完善运行机制,丰富服务方式,努力打造更具辨识度、更高水平的基层治理新标杆,为构建更具韧性、更富温度、更加平安的多彩乌兰注入不竭动能。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