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茫崖:“医”路蜕变,人民健康有“医靠”

发布时间:2025-08-08 15:31: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以前的茫崖市人民医院,设备欠缺、人员配备也不足。”望着不远处人民医院崭新的门诊大楼,郭准玮目光穿透了时间与空间,脑海里浮现出多年前的一幕幕。

郭准玮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他清晰记得地理上的偏远与自然环境的严酷,曾长久地制约着茫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脚步,这也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沉重的心病。“十四五”以来,茫崖市的医疗卫生事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为茫崖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十四五”规划的春风吹拂柴达木盆地,茫崖医疗事业也迎来了破茧重生的关键期。最直观的蜕变,始于医疗硬件的跨越式升级。

“看看现在,可比以前方便多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精密设备。”在茫崖市人民医院,一台崭新的医疗设备正安静运转,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患者体内的细微结构和病变位置。

曾几何时,茫崖市人民医院的“家底”异常单薄:高精尖的设备仪器稀缺、医疗环境简陋,全部家当屈指可数。外科手术更是步履维艰,稍复杂的病例都不得不踏上漫长而艰难的转诊路。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5月,一座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的医技楼投入使用,告别了以往“蜗居”时代。“新医技楼不仅拥有标准化的层流手术室、设施完善的ICU病房,还引入了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让茫崖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千里之外顶级专家的诊断,为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茫崖市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苏兆坤说。

硬件的突飞猛进,仅是蝶变的第一步。没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冰冷的钢铁。然当地环境艰苦,自然条件恶劣,医疗资源相对有限,职业晋升渠道不够通畅,发展空间相对狭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得人才引进与留用工作困难重重。

“要留住人,先要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郭准玮介绍,“十四五”期间,茫崖市打出了一套人才“组合拳”,通过建立“引进来”与“送出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积蓄人才动能。

“阿妈,别担心,您的身体没啥大问题,我们一起把病治好。”轻柔的话语,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患者和家属焦虑的心中。

说这话的,是茫崖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徐盼盼,这位来自浙江台州的援青医生,正是茫崖市柔性引才的人才。在茫崖,像徐盼盼一样的医疗人才已有多批。他们跨越山海,从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沿海地区来到这座高原小城,为茫崖的医疗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茫崖市每年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本地医护人员,送到省内外先进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修学习。“学成归来后,这些医护人员成为了医院各科室的骨干力量,将所学的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日常诊疗工作中。”郭准玮说。

如今,在一批又一批医疗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绿了茫崖医疗事业这片广袤的“戈壁杏林”,为当地百姓的健康福祉撑起了一片坚实的保障之伞。

硬件升级了,人才充实了,最终目标是要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覆盖到茫崖的每一寸土地,惠及每一位居民,无论他身处繁华镇区,还是远在百里之外的牧区草场。针对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茫崖市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我们以茫崖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向下辐射带动花土沟镇、茫崖镇等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资源下沉、信息互通、统一管理,构建起一张强有力的分级诊疗网络。”郭准玮说,基层卫生院负责日常诊疗、健康管理和疾病筛查,对于疑难病症及时通过远程会诊向上级医院转诊,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格局。

目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经实现了县级医院派驻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全覆盖。“以前生病,要走很远的路去州里看病,有时候还要去西宁,但是这几年方便太多了!”在花土沟镇卫生院,刚做完免费健康体检的牧民才仁多杰感慨道。他家离镇上卫生院有几十公里,得益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巡回医疗制度,他的高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卫生院医生会定期通过电话随访,巡回医疗队来时也会上门检查。

从设备稀缺的艰难岁月到如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医院,从人才匮乏的窘迫境地到如今“引凤筑巢”的杏林新景,从牧民长途跋涉的无奈求医到如今便捷可及的签约服务与远程诊疗……茫崖的医疗蝶变,是“十四五”宏伟蓝图在八百里瀚海戈壁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让茫崖的每一位群众,无论身处城镇还是最偏远的牧场,都能平等、便捷地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卫健人永不停歇的征程。守护好这片高原上的生命绿洲,是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最深情的承诺。”郭准玮说。

文/蔡得军 图片均由茫崖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