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风采

青海大柴旦:盐泽深处石榴红

发布时间:2025-08-13 13:39: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盐泽之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大柴旦)的各族儿女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这里汉、蒙古、哈萨克、回、藏、土、撒拉、满等15个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2.1万平方公里的高原戈壁上,走出了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开发史诗中的同心密码

大柴旦的民族团结基因,镌刻在柴达木开发的史诗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于此,在缺氧严寒的戈壁上战天斗地,将这片荒芜之地打造成柴达木盆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如今,柴达木开发和建设陈列馆里,斑驳的工具、泛黄的照片诉说着各族儿女共克时艰的往事。这种"艰苦创业、团结奉献"的精神传承至今,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马海村的变迁是生动注脚。这个哈萨克族聚居村,从昔日的游牧部落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50万元。党支部哈萨克族委员焦力保力德带领村民与汉族企业家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真谛,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多维融合的创建格局

大柴旦探索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模式,让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在锡铁山镇的工矿企业,藏族矿工与汉族工程师结对攻关技术难题;翡翠湖畔,蒙古族牧民为游客当向导,用双语讲述盐湖故事。这种生产生活中的自然交融,远比说教更有力量。

宣传教育的创新同样亮眼。线上,"六位一体"学习平台让党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线下,9200万元打造的陈列馆、1000余块宣传灯箱构成"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文化长廊。《石榴花开红旗峰》专题片里,15个民族的笑脸绽放在雅丹地貌与盐湖之间,成为最动人的视觉符号。

更令人称道的是"双语"服务的深度落地。牧区的"双语"讲座、政务大厅的"三语服务窗口",让语言不再是沟通障碍。近三年来,4409个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少数民族群众,380人次技能培训助力增收,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凝聚共识。

幸福清单里的团结力量

民族团结的根基,扎在民生改善的沃土中。大柴旦将创建工作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筑牢情感纽带。两村313.8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让哈萨克族与蒙古族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全省首个村级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让草原人家过上现代生活。

教育医疗的均衡发展更显温度。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10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让各族青少年共享同一片蓝天;每千人7张病床、74.5岁的人均预期寿命,见证着"健康柴旦"建设的成果。当藏族儿童与汉族同学在课堂上齐声朗读,当哈萨克族老人在卫生院得到悉心照料,民族团结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多元文化的交响共鸣

在大柴旦,文化交融不是抽象概念。《古丽的婚礼》展现哈萨克族风情,《蒙古长调》吟唱草原豪情,这些非遗传承项目在旅游开发中焕发新生。水上雅丹景区里,各族员工共同服务游客;"民族团结杯"活动中,15个民族的歌舞同台绽放,演绎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每年数万游客的到来,更让这里成为民族团结的大舞台。蒙古族牧户的民宿里,游客学唱祝赞词;翡翠步行街的小店中,回族老板与汉族顾客笑语欢声。旅游不仅带来了收入,更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

从开发建设的开拓者到新时代的追梦人,大柴旦的各族儿女始终并肩前行。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不是政绩,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力量。正如那终年不化的雪山与生生不息的盐湖,大柴旦的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高原之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文/王姚鑫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