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山海情深绘新篇:果洛藏贡麻村的振兴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1: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青海湖北岸,海拔3300米的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曾经是刚察县最大的牧业村,也因“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出行难、增收难”的“七难”困境而远近闻名。世代游牧的艰辛,曾是这里难以摆脱的烙印。如今,这个高原牧村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蜕变,成为青海湖旅游环线上的一颗耀眼新星。其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山东援青十五年如一日的深情浇灌,是对口支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果洛藏贡麻村小广场

由山东援建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力,延展到产业培育、民生改善、人才支撑等各个领域,鲁青协作的深度与广度在雪域高原持续拓展。果洛藏贡麻村的变迁,正是这曲“山海协奏曲”中最动人的乐章之一。

精准滴灌——

援建资金撬动产业新局

站在村旁的山坡上,年轻的“90后”村支书索南才夫旦,目光坚定地望向山脚下那片色彩斑斓的崭新帐篷群。这片寄托着全村希望的营地,已在六月仲夏开门迎客。“没有辛勤的付出,哪来幸福的生活。如今我们村每天都有新的蜕变。”索南才夫旦用带着高原口音的普通话感慨道。

远眺果洛藏贡麻村

过去的果洛藏贡麻,虽有沙流河观湟鱼洄游、仙女湾湿地赏普氏原羚驰骋、圣泉湾断崖打卡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苦于缺乏开发能力和启动资金,守着“金山”难致富。山东援青力量的到来,精准地切中了发展的“命脉”。

“帐篷营地二期乡村振兴示范点,总投资1011万元,全部为山东援建资金。”索南才夫旦介绍道。这笔宝贵的资金,正转化为31顶特色住宿帐篷(总建筑面积948.05平方米)以及配套的骑马、射箭等游牧文化体验区。据测算,项目投入运营后,年经营收入预计可达139.5万元,村集体年净利润56万元,更能直接吸纳80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这笔“造血”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为村集体带来了持续增收的源头活水,彻底改写了牧民增收无门的历史。

果洛藏贡麻帐篷营地

帐篷营地也为果洛藏贡麻村带来了更多人气

山海携手——

鲁青智慧共育高原明珠

山东援青,非止于资金投入,更在于理念的碰撞与智慧的融合。索南才夫旦作为新一代藏族带头人,敏锐地抓住了生态旅游的机遇,山东援青团队则提供了规划、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双方合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以果洛藏贡麻为核心的区域,已成为青海湖旅游的热门环线。曾经困扰村民的“七难”,在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和产业带动下逐步化解。帐篷营地的建设,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力求最小化环境扰动,最大化文化体验,这正是鲁青协作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体现。项目设计融入了藏族文化元素,让游客在欣赏壮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独特的游牧风情。

村落街景

“6月中旬左右,我们的帐篷营地就正式开门迎客了!”索南才夫旦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光芒,不仅是对项目成功的信心,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营地的开业,标志着果洛藏贡麻村的生态旅游产业迈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的新台阶。

希望升腾——

协作之花绽放共富之路

山东援青十五年,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最初的民生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到如今的产业培育、智力支持,协作的层次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果洛藏贡麻村从封闭落后的贫困牧业村,跃升为开放繁荣的旅游目的地,正是这段深情厚谊与务实合作结出的硕果。

帐篷顶上闪耀的,不仅是高原纯净的星光,更是共同富裕道路上被点亮的希望之光。它映照着牧民们舒展的笑颜,见证着古老牧村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山东的资金、技术、理念与青海的资源、文化、潜力深度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牧民富的壮丽画卷。

山海情未了,携手路正长。果洛藏贡麻村的蝶变,是鲁青协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东西部携手推进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生动注脚。当青海湖畔的星空帐篷点亮牧民的新生活,黄海之滨的援青力量,仍在为雪域高原续写着更加绚烂的振兴新篇。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如同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必将孕育出更多幸福的故事,在青海湖畔绵延绽放。

■ 链接·山东援青

自2010年启动以来,山东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已进入第十五个年头。十五年间,山东累计投入援建资金数十亿元,实施项目数百个,涵盖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智力支援、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有力促进了海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对口支援青海的典范。果洛藏贡麻村帐篷营地项目,是山东援青助力海北州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文/吕玮 图/谭莉 海北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