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5-08-15 16:28: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年来,在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引领下,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以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为突破口,将村庄基础补短板作为关键抓手,着力破解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科学规划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建立覆盖全域的乡村振兴项目库。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人居环境优化改善等领域,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各村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生态景观、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等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产业格局,推动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链闭环。
聚焦民生需求,推进项目精准落地
按照“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实施路径,2025年,湟源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投资550万元农综改项目资金分别实施东峡乡109国道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城关镇国光村污水管网铺设项目、东峡乡响河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主要建设村内道路、小型水利、亮化等农村公益设施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建设。项目既充分考虑各村的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又突出卫生、环境保护等公益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实现村庄美化、亮化、净化。
创新治理机制,激发群众主体作用
建立“群众提需求、民主定项目、共同抓监督”的参与式治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项目信息公开全覆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引导群众深度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监督全过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严格质量管控,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实施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采取事前选准、事中检查与事后验收三结合办法,对农综改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项目监理,组建跨部门联合验收专班,确保项目按照既定规格标准及施工程序实施。将项目绩效与后续资金安排直接挂钩,对考核优秀的行政村实行项目优先安排机制,持续提升财政资金运用质效。
广泛宣传引导,营造和美乡村风尚
为提高群众对农综改项目和沟渠整治工作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借助多种渠道开展广泛宣传,在村里悬挂横幅、利用广播宣传等,让宣传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详细讲解农综改项目建设意义,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同时,积极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建设方案讨论,充分吸纳群众智慧,使建设工作更贴合实际需求。通过组织义务劳动、以工代赈等形式,鼓励群众直接参与到农综改项目建设中,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为和美乡村建设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风氛围。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