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铭记胜利史诗 勇担复兴使命——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5-08-22 16:2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八十年前,当日本侵略者的投降书在南京递交,中华民族以三千五百万同胞的牺牲为代价,终于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是血与火淬炼的精神丰碑,更是留给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考题:如何以历史为镜,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强化责任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成长答卷?
历史记忆是精神传承的根基,忘记来路便会迷失方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凝聚共识,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杨靖宇“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到左权血洒十字岭的悲壮……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诠释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80年后的今天,硝烟早已散尽,但“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八女投江”的慷慨赴死、“地道战”里的智慧坚韧,依然是淬炼党性的“精神熔炉”。每一名党员都应深刻认识到:历史不是陈列的故纸堆,而是鲜活的教科书。唯有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传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才能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站稳脚跟,守住民族的精神家园。
责任担当是党员成长的阶梯,脱离实践便会沦为空谈。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平型关,八路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南泥湾,三五九旅官兵以“一把锄头一支枪”的奋斗,奏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凯歌。这种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困境中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正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今天,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依然有“娄山关”“腊子口”,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需要攻克,乡村振兴的“硬骨头”需要啃下,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需要解决。每一名党员都应自省自问:是否像抗战时期的前辈那样,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验室里,是否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在田间地头,是否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自觉?在服务群众时,是否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热忱?担当不是口号,而是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突破,是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命运的清醒与自觉。
民族复兴是永恒的奋斗目标,偏离坐标便会失去动力。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80年来,从“两弹一星”的辉煌到“嫦娥探月”的壮举,从脱贫攻坚的奇迹到疫情防控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些国家试图以“霸权”“霸凌”阻碍中国发展,这更需要每一名党员传承抗战时期的斗争精神,我们既要敢于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也要善于斗争,以专业能力破解难题。正如抗战时期我们既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定力,又灵活运用“游击战”的战术智慧,今天的党员同样需要在斗争中学会成长,以过硬本领为民族尊严保驾护航。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劈波斩浪的“中国号”巨轮,共产党人的成长始终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历史不断警醒我们:个人的价值,永远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彰显;党员的成长,永远在担责尽责的实践中实现。让我们以80年前的胜利为新的起点,把历史记忆化为前行的动力,把责任担当化为成长的养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做一朵矢志不渝的浪花,做一棵坚韧不拔的青松,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为民族的尊严与未来,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群工作部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