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云南昆明:金融活水润高新 特派员服务暖企心

发布时间:2025-08-26 11:05: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云南昆明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曾有不少企业和人才面临金融服务的“玻璃门”:高层次人才忙于科研,无暇奔波银行;科创企业轻资产缺抵押,融资之路坎坷;小微企业遭遇现金流难题,发展脚步受阻。

面对难题,如何让金融活水真正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成为昆明高新区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自2024年10月云南省启动金融特派员“进园区”试点工作以来,从金融机构选派34名骨干力量进驻高新区,变“企业上门求服务”为“服务主动送上门”。这些带着金融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的特派员,深入企业车间、科研实验室,用脚步丈量需求,用专业破解难题,在银行与企业间架起“连心桥”,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能。

截至目前,金融特派员已走访企业超4000家,推动解决融资需求超千万元,成为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的亮丽名片。

人才服务“零距离”,政策红利直达心间

“以前想了解公积金政策,得专门抽时间跑政务大厅,现在金融特派员直接到实验室来讲解,连实验记录都没耽误。”在昆明高新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中心,刚听完政策宣讲的高层次人才李教授感慨道。这正是高新区金融特派员推动人才服务升级的生动写照。

进驻之前,高新区的高层次人才金融服务一度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不少人才专注于科研攻关,对住房公积金、创业贷款等政策知之甚少,即便有需求,也得亲自跑银行、查政策,既耗时又费力。有的企业人才甚至因为不了解优惠政策,错过了购房贷款的最佳时机。

金融特派员进驻后,首先将人才服务阵地“前移”。针对高层次人才“时间碎片化、岗位离不开”的特点,特派员主动对接企业,带着政策手册、服务清单走进研发车间、实验室,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昆明市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政策,以及高层次人才专属的信贷优惠。仅今年一季度,就有125人次的高层次人才接受了上门宣讲,政策知晓率从原来的不足30%提升至85%以上。

除了政策宣讲,特派员还化身“金融顾问”,为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一家先进制造企业,特派员了解到首席工程师有购房计划,结合其职称等级和科研成果,推荐了利率下浮15%的人才专项贷款,并协助准备申请材料,让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缩短至7天。“不仅省了利息,更省了来回跑的时间,能专心搞研发了。”这位工程师的话道出了许多人才的心声。

对于有投资需求的人才,特派员则当好“风险把关人”。针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特派员结合人才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使用计划,提供资产配置建议,重点提示热门产品的潜在风险。去年以来,已为30余名人才规避了不实理财陷阱,守护了他们的“钱袋子”。

“金融赋能・才聚高新”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人才服务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截至今年3月,特派员已协助企业人才办理个人消费贷款60万元,帮助8名高层次人才解决了购房、子女教育等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纷纷表示“在高新区干事创业,有底气、有保障”。

科创培育“全周期”,架起上市“快速路”

“如果不是金融特派员提前介入,我们可能还在为上市规范问题发愁。”昆明高新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坦言。曾经,园区内不少科创企业对资本市场规则一知半解,有的因财务不规范错失良机,有的因战略不清走了弯路。金融特派员的到来,为企业铺就了一条从“实验室”到“资本市场”的培育之路。

特派员团队坚持做“穿运动鞋的金融人”,用脚步摸清企业需求。他们走进50余家重点企业的研发车间、生产一线,涵盖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核心产业。在走访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时,特派员发现其研发投入核算不规范,立即提示按照科创板上市要求调整,避免了后期审核时的“硬伤”。“以前觉得规范是束缚,现在才明白是保护。”企业财务总监深有感触。

针对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差异,特派员推出“政策适配”专项行动。他们梳理“新国九条”、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云南“金种子”企业扶持政策等,举办“科创云链・滇峰智造”培育活动,用案例讲解、模拟审核等方式,让企业明白“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40余家重点企业从中受益,其中 3家企业根据特派员建议,调整了研发投入结构,符合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更重要的是,高新区构建起“发现 -培育 -辅导 -上市”的全周期体系。通过建立IPO储备库,对10余家潜力企业实施“一企一档”管理,跟踪记录其技术突破、市场拓展等关键节点。对有上市意向的企业,推荐“金融特派员 +保荐人”服务小组,“一对一”解决股权架构、合规证明等难题。区内股权投资公司还设立产业基金,为早期企业注入资本活水,目前已投资5家储备库企业。

云南瀚文科技有限公司的挂牌之路颇具代表性,这家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融特派员牵头成立了专项小组,多次上门辅导,从历史沿革梳理到申报材料打磨,逐项攻坚。

2024年12月,企业成功在云股交科技创新板挂牌,品牌公信力显著提升,很快吸引到200万元天使投资。“特派员不仅帮我们敲开了资本市场的门,更教会了我们规范经营的道。”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众多科创企业的心声。

急难愁盼“即时解”,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900万元贷款5个工作日到账,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昆明安泰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到账信息,长舒了一口气。这家专精特新企业因研发投入增加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时,是金融特派员的上门服务让他们绝处逢生。在高新区,这样“雪中送炭”的故事还有很多。

过去,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常隔着“信息墙”:银行不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企业找不到适配的金融产品。34名金融特派员进驻后,推行“面对面”上门服务,首月就走访企业80余家,收集融资需求60余项。安泰得软件正是其中之一,特派员了解到其轻资产、高研发的特点后,推荐了民生银行“E创易贷”,全程线上操作,打破了传统贷款对抵押物的依赖,让企业快速获得资金支持。

针对科技企业“融资急、频次高”的特点,特派员精准匹配专属产品。云南展奕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曾因应收账款回款慢,面临工资发放难题。特派员现场推荐交通银行“科创 E贷”,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几分钟就测出预审批额度。随后,银企联动开辟绿色通道,从资料收集到放款仅用3天,确保员工按时领到工资。“不仅稳住了团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金融服务的温度。”企业负责人说。

特派员的服务不仅快,更在于“准”。他们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定制金融方案:对初创期企业,推荐信用贷款和天使投资;对成长期企业,对接产业链金融和股权融资;对成熟期企业,协助发行债券和供应链金融产品。一家从事数字经济的企业,在特派员帮助下,用知识产权质押获得500万元贷款,成功攻克了一项关键技术。

这种“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正在惠及更多企业。截至目前,金融特派员已帮助园区企业获得各类贷款超数千万,解决引才育才、设备更新、研发投入等难题40余个。在回访中,90%以上的企业表示,金融服务的满意度较之前显著提升。

从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到科创企业上市之路的铺就,再到小微企业急难愁盼的解决,昆明高新区金融特派员用专业和担当,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沃土。这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更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未来,随着服务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有更多企业在金融赋能下茁壮成长,为昆明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图 歹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