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和美乡村+”破题,产业赋能惠及1.2万余人
发布时间:2025-08-26 11:17: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突出统筹谋划工作推进更加扎实
以《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指导,制定《2025年湟源县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以“和美乡村+”为契机,以“打造一批示范点、强化一批示范线、带动全域宜居宜业和美”为创建思路,2025年在7个乡镇12个行政村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受益3479户12498人,按照“一次性设计、分步(部)实施”的原则,高标准完成“1+12”建设方案,充分发挥规划对实践的目标引领和规范指导作用,切实解决了乡村建设今年“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突出项目带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明显见效的事情,科学统筹项目资金,建立了2025年乡村建设项目库,2025年争取资金11769万元,实施项目4大类28项。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2025年通过对接整合了污水管网、道路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部门项目26项,整合资金11649.33万元,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工作格局。充分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卡约文化遗址等项目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如:大华镇以大华村为代表打造精品景区、精品民宿、卡约文化遗址特色文化为重点,以农家乐、牡丹园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康养旅游、康养民宿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休闲游等旅游线路,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真正做到乡村旅游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购头,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申中乡前沟村:通过树莓产业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浪河滩经济”“特色产业经济”,通过“党建+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的方式,与广大农户通过产业联动、就近务工等多种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突出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坚持把生态振兴作为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一村一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整治,包括水质提升、污水治理等,改善村庄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成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由专项整治向长效纵深转变,不断完善“户集、村收、环卫公司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实现环卫设施和保洁人员乡村二级全覆盖,不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
突出育治融合乡村治理日趋成熟
大力推进农村党建融合行动,以村级党组织为阵地,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核心,全力打造村级“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常态化开展服务,切实把村里的每一件事兜起来,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健全完善群众自治模式。深化“党建+乡村治理”模式,常态化召开邻里小院议事会、“板凳会”,通过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等方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鼓励村民投身乡村建设,使村民真正成为村庄建设的主人,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就地就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和脱贫群众增收,着力推动乡村面貌展现新变化、新突破、新气象。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