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高原 青海农信的普惠之路与温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9 16:44: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八月的高原,青稞麦浪翻滚,牦牛遍野。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一场关乎农牧民福祉的金融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从黄河谷地到三江源头,从土乡民居到草原牧场,青海农信用脚步丈量高原,用金融画笔绘就了一幅有政治高度、覆盖广度、措施力度、推进深度和服务温度的普惠金融新画卷。
海拔3000米以上的金融坚守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河南县狼宁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狼宁合作社”),站在海拔3800米的河南县草原上,狼宁合作社负责人公保南杰面对成群的牦牛为我们介绍道,“2023年,合作社因扩大养殖规模面临200万元资金缺口,河南农商银行推出的‘乡村振兴·牛羊出栏贷’解了燃眉之急”。从牧民之子到现在“千头牦牛示范社”带头人,公保南杰的转变不仅仅是“放牛娃”实现人生转折的体现,也是河南农商银行践行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
(河南农商银行行长完玛本(左三)与狼宁合作社负责人公保南杰(左二)交流合作社情况。杜正阳摄。)
除此之外为了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建立规范有序的信用秩序,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信贷投放内源性动力。河南农商银行积极完善信用体系机制体制建设,充分借助农牧户信用贷款的产品优势和线上贷款的系统优势,全力推动信用体系“三个提高”,将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由1.5万元调整至30万元,切实满足农牧户合理信贷需求。
这也只是青海农信系统服务高原农牧区的一个缩影。截至2025年6月末,青海省农信系统存款余额1063.13亿元,贷款余额891.3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39.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数字的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用占全省14%的存款,投放了全省86%的脱贫人口小额贷款、73%的农牧户贷款和69%的普惠型涉农贷款。
“双基联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走进青海万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花椒树。企业负责人苏小真为我们介绍到,“在循化农商银行‘乡村振兴·两椒特色贷’的支持下,解决了急需260万元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公司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和新产品的研发。”得益于循化农商银行“整村授信+观念转变”强化服务保障,以及“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的推出,使得贷款手续简化不少,缩短了办贷流程,提高了办贷效率,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手续繁琐,周期长的困难。
(企业负责人苏小真(右一)向循化农商银行行长汪囡(左一)介绍花椒种植情况。杜正阳摄。)
青海农信创新推出的“双基联动+信用体系”模式,让4097个“双基联动”办公室成为扎根乡村的金融前哨。通过“党建+整村授信”、“银村合作”等机制,实现了对农牧区金融服务的全域覆盖。
“我们行的‘挂职副行长’制度是一大特色。”循化农商银行行长汪囡介绍,“每个村都有我们的挂职干部,他们既是银行人,也是村里人,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零距离。”
温度金融润泽千家万户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阿玫沃民族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曾经因疫情面临困境。“当时库存积压严重,多家银行都拒绝了我们的贷款申请。”企业负责人却吉卓玛回忆道。河南农商银行24小时内完成尽调,发放90万元优惠利率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今企业年销售额从43.5万元增至86.5万元,还吸纳了6名脱贫户长期就业。
(企业负责人却吉卓玛(右一)向河南农商银行行长完玛本(左一)介绍目前生产状况。杜正阳摄。)
这样的温情故事在青海高原不断上演。贵德农商银行开展"进村入户、访企入园"活动,2025年上半年走访小微企业996户;尖扎农商银行支持的热贡艺术企业,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泽库农商银行建立信用修复机制,让620多户农牧民重获贷款资格......
“金融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让梦想扎根的土壤。”青海省农商银行联合社党委副书记薛勤斌表示,“我们的使命就是让金融活水流向高原的每个角落,滋润千家万户。”
从雪山牧场到城镇社区,从5万元创业贷款到千万元产业扶持,青海农信用二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高原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在这里,金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牦牛耳标上的电子芯片,是惠农服务点的多功能终端,是手机银行里的便捷操作,更是千家万户绽放的笑脸。
这条“高原普惠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文/杜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