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德令哈:党建引领破题产业振兴 联建共富激活乡村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3 11:13: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巴音河西村蔬菜产业发展痛点,通过“引才赋能强基础、联建协同扩效能”,推动区域产业从“零散种植”向“集群发展”转型、从“单一产销”向“全链增值”升级,切实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为高原地区乡村振兴探索实践路径。

党建领航破困局,精准引才夯实产业根基

针对巴音河西村“种植缺技术、发展缺路径、产品缺市场”的突出问题,河西街道党工委联合村“两委”锚定“人才破局”思路,构建“外引内育”人才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靶向引才补短板。街道党工委牵头开展产业专题调研,系统借鉴外地蔬菜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于2022年成功对接并引入拥有20余年种植经验的李建国专业团队。该团队携优质品种、标准化技术、市场渠道三大核心资源进驻,精准填补村里产业发展关键短板,快速激活本地农业种植潜力。下沉一线强实操。团队5名骨干进驻后,深入田间大棚开展“蹲点式”工作,通过实地检测土质、调控温湿度、走访市场摸清行情,仅用半个月便完成生产布局。期间成功引入“玲珑脆”黄瓜、“蜜心”西红柿、“绿宝石”甜瓜等优质品种,同步推行标准化种植流程,从源头提升蔬菜品质与产量。传帮带育本土力量。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开设“大棚课堂”,围绕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全流程实操教学。村民马占福通过系统学习“单干整枝”“科学授粉”技术,单棚西红柿产量提升2000余斤;截至目前,全村已培育5名“本土种植骨干”,实现技术资源本土化留存,为产业持续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组织联建聚合力,资源整合推动集群发展

为解决部分村集体产业升级滞后、资源分散等问题,街道党工委以巴音河西村成熟产业为支点,创新“党建+村村联建”模式,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建强联盟扩覆盖。2024年初,在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下,巴音河西村联合巴音河村、白水河村、北山村组建“河西街道蔬菜食用菌种植培育基地”,形成“核心村带动、周边村协同”的产业联盟;建设路社区主动对接加入,进一步扩大联建范围,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参与产业发展格局。分区布局优效能。结合各村土地条件、种植传统实行差异化分工:北山村聚焦大棚蔬菜种植,白水河村发展露天洋芋、油菜等作物,巴音河西村在巩固大棚蔬菜基础上,拓展食用菌、瓜果、花卉等新品类,实现“一村一特色、产业无重叠”,有效避免资源浪费与同质化竞争,提升区域产业整体效能。机制保障促共享。建立“三统一”运行机制,统一管理保鲜冷库、大棚设备等共享资源,统一按品质标准定价收购蔬菜,统一使用“共富样板幸福河西”集体商标包装销售,切实规避“互相压价”问题,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技术资源跨村共享,李建国团队每周赴联建村开展技术指导,各村菜农可跨村交流学习,白水河村借助该机制,种苗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种植效益显著提高。

延伸链条提价值,全链发展拓宽增收渠道

河西街道以产业联盟为依托,立足资源禀赋,推动蔬菜产业从“种植销售”向全链条发展延伸,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与抗风险能力,拓宽村民增收路径。完善配套强支撑。建成保鲜冷库1座、配备大棚种植设备5台,构建覆盖“采后处理—冷链存储—运输配送”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有效延长蔬菜保鲜期,拓宽销售半径,保障产品供应稳定性与市场竞争力。融合业态创增量。创新推出“大棚研学”“蔬菜采摘节”等文旅融合业态,将农业生产与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吸引周边游客参与,进一步挖掘产业多元价值,带动村民在种植之外获得额外收益。品牌赋能树标杆。通过统一品牌包装、强化品质管控、对接高端市场,“共富样板幸福河西”蔬菜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玲珑脆”黄瓜等优质产品成功进入高端商超,实现从“优质农产品”到“优质商品”的转变,推动区域产业盈利水平整体提升。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