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荷兰豆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发布时间:2025-09-04 16:48: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处暑时节,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片的荷兰豆田映入眼帘,绿油油的豆苗顺着支架攀爬生长,豆荚饱满,鲜嫩欲滴。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
湟源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夏秋季天气凉爽,昼夜温差大,为荷兰豆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湟源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将荷兰豆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动荷兰豆产业发展。

生长旺盛的荷兰豆。蔡得军摄
申中乡前沟村的存福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存英,便是这一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此前,她主要种植胡萝卜、青稞和马铃薯,但收益并不理想。在湟源县相关部门支持下,李存英开始尝试种植荷兰豆。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她发现荷兰豆不仅成本低、生长周期短,而且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今年,李存英承包土地种植荷兰豆。
“现在荷兰豆的价格是每斤3.5元,行情还可能上涨,初步估算这200亩地能赚20万元左右。”李存英笑着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李存英在整理荷兰豆。蔡得军摄
在她承包的荷兰豆种植地里,几位当地妇女忙着固定生长起来的荷兰豆。阳光透过豆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她们沾满泥土的手上、翠绿的藤蔓间跳荡,软绳在竹竿上连成一道道整齐的线条,原本有些杂乱的豆架,渐渐变得井然有序,透着一股子生机勃勃的劲头。
在存福家庭农场务工的谢小莲,也对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十分满意:“行情好的时候,一天能挣200元左右,收入很可观。”荷兰豆种植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让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

谢小莲在田间忙碌。蔡得军摄
和谢小莲一样的当地村民不在少数,旺季时每天有30多名员工在地里忙碌。这些员工里,大多是村里的妇女。“以前总想着出去打工,可很多人家里老人孩子没人照顾,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点不耽误家里事。”谢小莲说。
据了解,湟源县充分依托冷凉气候优势发展荷兰豆种植产业,荷兰豆一般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播种,这样的播种时间有效错开了上市高峰,填补了市场空白,经济效益良好。
目前,湟源县形成连片发展、技术统一、品质可控的核心产区,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联农带农作用显著,以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合作种植等多渠道辐射带动3000名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成为家门口的“致富豆”,显著提升区域农民收入水平。

固定荷兰豆苗。蔡得军摄
为进一步提升荷兰豆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湟源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一方面,积极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给予科学的建议和培训,帮助种植户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荷兰豆的品质和安全性,打造绿色、生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
在销售方面,湟源县也在不断探索创新。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还积极开拓电商平台,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农产品电商平台等方式,让湟源县的荷兰豆走向全国各地的市场。同时,加强与各地蔬菜批发商、经销商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确保荷兰豆的销售畅通。

等待采收的荷兰豆。蔡得军摄
如今,荷兰豆已成为湟源县的一张特色农业名片,不仅丰富了市场上的蔬菜供应,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文/蔡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