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旅游

青海尖扎:高原秘境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9-04 15:43: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清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能科景区,雾气尚未完全散去,远山如黛,牛羊在其间悠然踱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气,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深深吸上一口,那股沁人心脾的舒畅瞬间传遍全身。不远处人声鼎沸,客流如织。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热闹的生态景区,几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深山村落。“曾经,当地村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加之采挖虫草、外出务工,收入微薄。能科乡虽坐拥绝美风光,却深藏山中无人知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德乾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满眼的青山绿水啊!”尖扎县能科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多果加感慨道。

尖扎县能科乡的梯田。蔡得军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能科乡党委政府与德乾村“两委”反复思索发展破局之道,最终决定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德乾村的家底可太厚实了!”说起村里的资源,多果加如数家珍。草原花海如织毯般铺展,原始森林绿荫蔽日,牧场里牛羊悠然漫步,峡谷间瀑布飞流直下。更令人骄傲的是,帐篷中飘出的酥油茶香、热情奔放的藏族歌舞,无不浸润着藏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多果加(右)介绍能科景区。蔡得军摄

“把生态美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让游客住进帐篷体验游牧生活,跟着牧民学挤奶、亲手捻毛线,沉浸式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这不就是独一无二的旅游名片吗?”多果加说道。

循着“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的发展蓝图,由尖扎县投资700余万元建设的云栖牧原帐篷民宿项目在德乾村顺利落地。29顶藏式风格帐篷巧妙融合现代住宿设施,66个床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两顶通透穹顶的星空帐篷,为游客打造出仰望银河的浪漫空间。400多平方米的帐篷餐厅一次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此外,2.6公里木栈道串联起观景台、趣味秋千等休闲设施,标准化停车场也同步建成,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云栖牧原帐篷民宿。蔡得军摄

云栖牧原帐篷民宿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德乾村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然而,能科乡党委政府与德乾村“两委”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深知,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和影响力。

就在此时,2020年,尖扎县人民政府、中国华能集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敏锐地察觉到德乾村的潜力,三方携手投资约2000万元,助力德乾村打造“百美村庄”乡村旅游帮扶经济示范项目。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牧云星宿”民宿,以传统夯土建筑为底,融入藏式建筑美学精髓,由乡村民居艺术化改造而成。

为实现专业化运营,德乾村将项目委托给第三方公司。“今年,我们与对方签订了一年10万元的租金协议,这笔收益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多果加表示,后续将根据项目盈利情况动态调整租金,并拿出部分收益为村民分红,让大伙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游客在能科景区游玩。蔡得军摄

旅游发展给德乾村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除了村集体获得租金收益和为村民分红,旅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吸引了众多外部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周边陆续出现了一些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将当地的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当地村民拉姆说。

曾经,村民们认为守着草山放牧就是一辈子的营生,如今,像拉姆措这样的村民,在景区帐篷餐厅当服务员,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开阔了眼界。她通过网络了解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放牧生活。

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景区火了,不少人都回来做导游,或者在景区售卖手工艺品、农畜产品、特色小吃等。他们不再将外出打工视为唯一的出路,而是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愿意留下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德乾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村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多果加说。

能科景区。蔡得军摄

德乾村的变迁,生动诠释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这一深刻内涵。从昔日单一放牧到如今文旅兴村,从集体资产“沉睡”到收益分红“活水”流淌。

“作为集住宿、餐饮、休闲、商务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民宿,这里不仅通过拓宽通行道路、优化水电供应、提升网络覆盖质量等举措在基础设施完善上持续发力,精心推出的藏装租赁、射箭体验等特色活动,也让游客在舒适便捷中深度沉浸于当地风情。”多果加说。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能科草原上。远处的帐篷前升起白茫茫的炊烟,在这片温柔而沉默的土地上,洋溢着最淳朴真诚的热情……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