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青海尖扎:绒上生花,画中载道

发布时间:2025-09-08 14:27: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午后的暖阳悠然穿过窗户,为室内悄然铺上一层暖金色的纱幕。石晓霞专注地俯身于工作台前,指尖轻轻捻起一撮黑色的羊绒,手中的镊子宛如一支细腻的画笔,从那堆蓬松似云的“颜料”中精准地取出一小撮,而后轻轻放置在已勾勒好轮廓的画板上,动作轻柔且专注。

这绝非简单的粘贴,更像是一场满怀深情的“播种”。她以极致的耐心,悉心调整着绒毛的方向与疏密。每一次细微的调整,都倾注着她对这门技艺的深情与执着,她仿佛在与手中的绒毛轻声对话,赋予它们独特的生命与灵魂,使其成为画面中鲜活的一部分。

石晓霞在制作绒毛画。蔡得军摄

石晓霞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人,两年前,她偶然接触到绒毛画,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学习绒毛画的旅程。在这两年间,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钻研技艺,逐渐领悟到绒毛画的精髓。

尖扎县地处远离喧嚣都市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这片土地犹如大自然格外眷顾的宠儿,宛如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不仅有雄伟壮丽的山峦、蜿蜒流淌的黄河,还有无数璀璨的文化明珠孕育而生,绒毛画便是其中一颗耀眼夺目的存在。

“绒毛是有生命的材料。”石晓霞的老师张吉祥如是说,作为尖扎县的非遗,绒毛画宛如一位无声却深情的讲述者,静静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尖扎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精神。

绒毛画。蔡得军摄

据张吉祥介绍,绒毛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青海工艺美术大师刘仁泉、马少麟首创。然而,由于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一幅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在省内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困境,甚至一度悄然淡出文化市场,渐渐被人们遗忘。”张吉祥说,绒毛画被引进尖扎县以后,他便义无反顾地将大量心血倾注于这项技艺的“复活”与创新之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逐步雕琢出如今尖扎县绒毛画独特的艺术面貌。

“羊毛绒柔软而有弹性,牛绒粗犷且坚韧。不同的动物绒毛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就像画家调色盘上不同的颜料。”在张吉祥眼中,绒毛画的魅力首先源自于材质的特殊性。“选材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必须精心挑选优质的动物绒毛,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确保其干净、柔软且易于塑形,这样才能为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绒毛勾勒出的小鸟栩栩如生。蔡得军摄

据了解,绒毛画最善于表现中国画大写意的那种豪放风格。这与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几千年游牧生活形成的豪放粗犷特点一脉相承。

在创作过程中,张吉祥充分汲取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的成果,巧妙地将藏族传统服饰鲜艳的色彩、独特的图案,以及建筑古朴大气的造型特点融入绒毛画中。在他手中诞生的每一幅绒毛画,都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尖扎文化的生动注脚,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

在尖扎县游客服务中心的一楼大厅里,一幅名为《山居图》的绒毛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张吉祥的得意之作。远观,它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传统山水画卷,墨色晕染,山川秀丽;近看,每一根绒毛都像是一个灵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了大自然的和谐乐章。

张吉祥在介绍绒毛画《山居图》(左一)。蔡得军摄

“画里有山有水有人家,全部是绒毛所作,总共花了二十多天才完成。”张吉祥轻抚画面,眼中满是爱意,脸上隐隐多了几分满意。

如今,张吉祥的绒毛画作品在体现中国画大写意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时代民族特色,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失现代艺术的魅力。

这些年来,尖扎县的绒毛画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收藏。这让张吉祥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和发展绒毛画技艺的决心。

“我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尖扎非遗——绒毛画。”张吉祥满怀期待地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队伍中来,让这门民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绒毛画。蔡得军摄

放眼望去,一幅幅作品静静立在画架上,细腻的绒毛层次在光线下呈现出柔和的光晕。绒毛画的重光之路,正如这些细微的绒毛一样,看似轻盈,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分量。在张吉祥和石晓霞这样的传承人手中,这项曾经濒临消失的技艺,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光彩,续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