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省格尔木:绘就生态与发展的共荣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08 16:04: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 作者:李耀猛 | 责任编辑:吴一凡

image.png

近日,由中共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办的“生态绿洲,高原之美——探寻格尔木生态底色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正式启动。媒体记者深入格尔木多个特色点位,见证这座高原城市在资源开发、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领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蓬勃活力。

金川矿业:绿色开采,释放高原矿产潜能

青海金川矿业公司夏日哈木镍矿,展现出现代化采矿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该矿持有1宗采矿权(面积4.74km²)和4宗探矿权(合计面积101.38km²),夏日哈木HS26号异常区探获铜镍资源量达17462万t,其中镍金属量118.30万t、铜金属量23.83万t、钴金属量4.29万t。截至2024年12月31日,矿区保有硫化矿工业石量13542.95万t,镍、铜、钴金属量分别为104.79万t、22.42万t、3.66万t。

采矿环节采用全境界开采工艺,设计年生产规模561万t,以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为主,借助水平台阶开采法(台阶高度从15m最终并段至30m)实现高效开采。目前,露天采矿场最高标高3635m、最低3275m,已形成23个作业平台,累计完成采剥总量2493.7万m³,供矿量1057.3万t,损失率和贫化率均控制在4%。2025年计划采剥1263万m³、供矿500万t,截至7月已完成采剥720.81万m³、供矿305.92万t。

选矿系统同样高效环保,碎磨采用“半自磨+球磨+顽石破碎”工艺,选别作业运用“强化铜镍等可浮-精选抛尾”技术。设计日处理矿石1.7万吨、日产精矿粉918吨,当前日处理量稳定在1.6万吨,单日精矿产量最高达1000吨,年预计处理矿石500万t、产出精矿2.4万t。镍精矿品位约9.50%,杂质MgO含量低于8%,原生矿镍回收率超70%,未来综合回收率有望达到设计值75%。

城市蝶变:生态工程,点亮宜居格尔木

渔水河片区、沙枣路、机场路的生态改造,让格尔木市民尽享“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生活。

渔水河片区曾因棚户区乱建、污水直排,生态环境堪忧。2021年1月,海西州发展改革委批复渔水河片区生态绿地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部分),总投资8132万元,涵盖园林绿化、滨河绿道、生态公厕等设施。目于2022年3月开工,历经一年半建成,如今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科普、市民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更构建了“生态全民共建、全民维护”的良好循环,成为格尔木城北重要景观节点。

沙枣路(北至星园路、南至黄河东路,全长1公里)过去绿化杂乱、灌溉缺失。2023年,格尔木市林草局对其进行绿化提升,以胡杨为主要行道树,修缮步道与U型渠、改良土壤,打造层次分明的绿化带。改造后,道路既缓解了司机驾驶疲劳,又成为市民漫步的“清新绿廊”,标志着格尔木道路绿化向“层次分明、多彩多样”迈进。

2021年启动的机场路快速路等6条道路景观提升改造项目(EPC),总投资3999万元,改造绿化面积27万平方米(机场路占7.2万平方米),当年7月完工并进入养护期。如今道路两侧景观焕然一新,噪音明显缓解,区域运输环境显著改善。

新能源突破:多能互补,打造“青海样本”

中国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涵盖20万千瓦光伏、40万千瓦风电、5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储能项目,世界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曾作为全国发电行业唯一代表参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该项目以光伏、风电为核心输出电源,光热与储能联合调节——白天积蓄能量,低谷期补充供电,有效解决新能源“不稳定、不可调”的难题。其中,2018年并网的4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当时全国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项目储热12小时,可为电网调峰调频提供支撑;储能项目则是当时国内最大电源侧集中式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年发电量约12.63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0.15万吨,即便外送通道能力下降40%,弃风弃光率仍小于5%。此外,多能互补运控中心零碳建筑荣获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净零碳建筑卓越级认证,为能源革命注入“绿色动力”。

特色产业崛起:生态赋能,转化经济优势

格尔木依托高原独特资源,在特色生物、枸杞种植、盐湖开发等领域深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2018年立项的格尔木特色生物产业园,规划占地2980.8亩,以“一心、两轴、六片区”布局,涵盖综合服务、生物医药培育等功能区。一期投资1.99亿元,建成交易管理中心、标准厂房等设施后,于2024年5月移交格尔木农垦集团运营。产业园聚焦枸杞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生物产业规模化发展。

格尔木农垦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资产47亿元,在枸杞、粮油、设施蔬果领域成绩斐然。其打造的枸杞、藜麦种植基地及“青海省蔬菜生产基地”,为市场稳定供应农产品;“杞皇”“瀚海绿康”品牌入选《中国农垦品牌目录》,“杞皇”枸杞获柴达木枸杞农产品地理标志,630亩枸杞基地通过有机转换认证,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苏弥山庄:治沙富民,荒漠变绿洲

青海芝润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苏弥山庄)2016年成立,基地邻格尔木省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其拖拉海沙化土地治理项目投入近4亿元,实现荒漠变绿洲,形成“沙漠造血”能力。

项目完成万亩沙化土地绿化,植被成活率超85%,种植乔灌木420.6万株,建设苗圃与1060亩防护林,筑牢绿色屏障;种植6000亩有机枸杞(多认证),建设大棚与配套设施,运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构建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获得“中国农业公园”等荣誉,基地为科研科普基地,现在也在谋划钱学森理论相关项目,诚邀社会力量参与。

盐湖新貌:智慧绿色,引领盐湖产业变革

察尔汗盐湖作为我国最大的盐湖,面积达5856平方千米。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盐湖”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采集矿产、气象、环保等数据,构建动态监测网络与评价模型,实现钾肥生产“无人值守、精准可控”。钾肥生产一车间设备主任李生斌表示,自动化操作不仅降低劳动强度,更减少水、电消耗,推动企业降耗发展。

下属蓝科锂业公司拥有3万吨/年碳酸锂产能,位居全国盐湖提锂首位。其自主开发的提锂技术获多项国家级奖项,生产中创新采用光伏加热替代燃煤锅炉,为盐湖提锂提供热水,减少近一半能耗与碳排放,实现“新能源+盐湖产业”的良性互动。

如今的察尔汗盐湖,一边是现代化生产车间,一边是水草丰茂的湿地,景区内“欧碧”色卤水与蓝天相映,成为独特生态景观。青海盐湖股份还编制《盐湖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将生态文明融入长期规划,打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零和博弈”。

从矿产开发到城市生态建设,从新能源利用到特色产业发展,格尔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在高原上绘就了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原实践提供了生动范例。(李耀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