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泥土味 基层治理的智慧源泉
发布时间:2025-09-09 10:37: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期,动画《中国奇谭》里的《浪浪山小妖怪》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广泛共鸣的涟漪。观众们仿佛在那些鲜活的小妖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与岗位中摸爬滚打的影子,那种感同身受,如同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牵动着大家的心弦。这些挣扎求存的小妖,恰似基层干部的生动缩影。他们扎根于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犹如扎根土壤中的树苗,直面最复杂的矛盾,解决最具体的问题。这集动画,远不止是一个关于成长的简单故事,它更像是一面澄澈的明镜,清晰映照出基层治理的实践百态。优秀的基层干部,就应当如同浪浪山中的智慧小妖,深刻领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髓,将那带着泥土芬芳的质朴“泥土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基层干部需怀揣“小妖视角”,拒绝“悬浮式”治理。电影中的小妖之所以能解决难题,正因他们本就生活在问题之中。某些干部下基层“蜻蜓点水”,调研变成“示范表演”,与群众隔着一层无形的墙。真正的基层治理,需要干部脱下“西装”换上“农装”,走出“空调房”走进“农家院”,让脚底沾满泥土,让额头淌下汗水。只有与群众同桌吃饭、同凳聊天,才能听懂“方言土语”,看清“急难愁盼”,找准治理的“穴位”。
“山野智慧”胜过“办公室决策”。作为基层治理干部,我们应当用土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出草根智慧的强大生命力。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政策制定不能只依赖报表数据和模型推演。为什么有些民生工程成了“民怨工程”?为什么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源在于决策脱离了地面。智慧在民间,办法在群众。基层干部应当拜群众为师,收集散落于田间的“金点子”,将群众的朴素智慧转化为治理的创新实践。
“小妖韧性”是攻坚克难的宝贵品质。电影中的小妖面对困难不退缩,展现了惊人韧性。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压力大、负担重是常态。优秀基层干部需要有“橡皮肚”包容委屈,“铁脚板”走遍角落,“海绵手”化解矛盾。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应急处突等一线战场上,这种韧性往往比学历背景更为重要。它源于对土地的深情、对群众的责任,是基层干部最为可贵的品质。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小妖们的生命力来自于他们与浪浪山的血脉联系。同样,基层干部的价值也在于他们与群众的那份天然联结。坐在同一张板凳上,距离就拉近了;喝同一井水,感情就融洽了。这种“接地气”的特质,使干部能够感知民情的温度,把握社会的脉搏,避免治理的“官僚化”和“空转化”。
《浪浪山小妖怪》启示我们,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是情感交融、智慧碰撞、共同成长的艺术。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应当放下身段、沉下心思,在田间地头汲取营养,在群众中间获得力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有温度、有实效的基层实践。唯有如此,才能如电影中的小妖一般,虽身处平凡岗位,却能创造不凡价值,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自家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群工作部供稿 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