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的“绿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5-09-09 10:37: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生态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共生。当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态系统如同隐形的轨道,既承载着前行的重量,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保护生态绝非发展的枷锁,而是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的源泉,是让发展之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生态系统是发展的天然“基础设施”。任何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系统提供的基础支撑。空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构成了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硬件设施”。没有清洁的水源,工业生产无从谈起;没有稳定的气候,农业种植难以为继;没有健康的生态循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便失去了最根本的依托。其服务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等直接产品,更通过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病虫害防治等间接作用,维持着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这种“天然基础设施”的修复与重建往往需要漫长时间,一旦遭到破坏,即便投入巨大成本也难以完全恢复,最终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生态保护是发展质量的“提升器”。保护生态的过程,本质上是优化发展质量的过程。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发展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发展的效益会更加多元。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优质资源,能够提升发展的附加值,拓展发展的空间维度。在生态保护的导向下,发展模式会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会被逐步淘汰,而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新型发展形态会应运而生。这种转型虽然可能伴随短期的调整阵痛,但从长远来看,会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少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

生态与发展是协同共进的“平衡术”。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协同,需要建立科学的平衡机制。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妥协,而是动态的协调,是在保护中寻找发展机遇,在发展中强化保护力度。构建协同机制,需要完善制度设计。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明确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边界和责任,让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担责。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生态指标纳入发展考核,改变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发展成效的做法。

要让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生态是发展的底色,发展是生态的延伸。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始终牢记:保护生态就是为发展积蓄力量,改善生态就是为发展开拓空间。只有将生态保护融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群工作部供稿 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