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文化

​青海尖扎:黄河箭韵,弦歌不辍

发布时间:2025-09-10 16:12: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装饰材料和制作材料不同,做出来的箭支也是不一样的。箭羽得挑那毛色鲜亮、羽翼完整的,经过晾晒、修剪、上胶等好几道精细工序,才能稳稳地粘在箭杆上。”

初见洋专,她正握着一支还未完工的箭支,向来访的游客介绍。一旁的柜台上,各式各样的弓箭错落摆放,从古朴的牛角弓、木质箭,到融入现代设计的竞技弓,每一件都透着尖扎与射箭的深厚羁绊。阳光洒在地面反射照耀在弓和箭上,那原本就打磨得光滑的弓身箭杆,在光影中尽显威严。

日前,“四季之美在尖扎・相约箭乡”媒体调研采访团队走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探访“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射箭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魅力。

洋专(左)在向游客介绍弓箭。蔡得军摄

地处黄河上游的尖扎县,作为“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这里的箭声,早已在黄河岸边回荡了千百年。尖扎县境内峡谷纵横、草原广袤,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群众尚武善射的传统。

“在我们这儿,射箭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融在骨子里的文化。”洋专从小看着父辈做弓箭、练射箭,对这项技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回忆,小时候村里每逢节日,男人们都会聚集在射箭场,拉弓搭箭、一较高下,女人们则带着酥油茶和糌粑,在一旁加油助威。“那时候箭场上的欢呼声,能传到几里外的黄河边”。

洋专在修剪箭身上的羽毛。蔡得军摄

随着时代发展,尖扎的射箭文化也从“田间地头的娱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2009年,尖扎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2011年,“尖扎藏族射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黄河岸边的小城与射箭的故事。

洋专凭借精湛技艺与不懈努力,跻身非遗传承人行列。她深入研究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与需求,经过反复试验与创新,成功研发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适合现代竞技的弓箭产品。这些不仅保留了传统弓箭制作工艺的精髓,更融入了符合现代竞技要求的设计元素,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畅销青海、四川、甘肃等地,成为当地弓箭爱好者和竞技选手的首选。

各种样式的弓。蔡得军摄

近年来,尖扎县着力打造“五彩神箭”文化名片,影响力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洋专收到的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曾经单调的敲打声,如今伴随着订单的增长,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做弓箭讲究‘材美工巧’,差一点都不行。”洋专指着工作台前的原材料介绍,制作一把传统牛角弓,从选料、制坯、烤弯,到缠筋、上漆、装弦,20多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一把弓往往需要很多天才能制成。

“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少了,我们就开设弓箭制作培训班,对家境贫寒、失业失学的青年全部免费,教他们做弓,不断带动身边更多人学习传统技艺,让宝贵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说起传承,洋专的眼里满是欣慰——她知道,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技艺,尖扎的射箭文化才能真正“弦不断、声不绝”,才能让古老的弓箭制作技艺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年轻人手中可以创造价值、承载未来的活态艺术。

制作好的各种箭支。蔡得军摄

在尖扎县,除了传承技艺,还通过举办赛事、建设场馆,让射箭文化“活”起来。在尖扎县城,射箭场就有好几处,每天都有射箭爱好者前来练习。

“以前我们只能在草原上、空地上射箭,现在有了专业场地,下雨天也能练。”今年57岁的射箭爱好者才让东智,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练箭,他说自己从12岁开始射箭,如今不仅自己练,还带着孙子来。“希望孩子能喜欢上这项运动,把我们的射箭文化传下去。”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射箭比赛便成为尖扎县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通过射箭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让尖扎无愧于“中国民族射箭运动之乡”的美誉,也让射箭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制作弓弦的牛筋。蔡得军摄

比赛现场,选手们身着传统藏族服饰,左手持弓、右手拉弦,箭矢离弦时的“咻咻”声此起彼伏;观众席上,欢呼声、喝彩声不断,孩子们举着小彩旗,跟着大人一起为选手加油。“这样的比赛不仅能让大家交流技艺,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洋专说。

“英雄离不开箭,胜利更离不开箭,五彩神箭是尖扎人的灵魂。”如今,射箭文化早已融入尖扎的方方面面:在县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以“射箭”为主题的壁画;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射箭产业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洋专在制作箭羽。蔡得军摄

夕阳西下,黄河水静静流淌,岸边的桦树随风摇曳,仿佛在为这千年的箭韵伴奏。在尖扎,这弦响箭飞的声音,不仅是一项运动的回响,更是一座小城传承文化、拥抱时代的呐喊——而这份呐喊,还将在黄河岸边,继续回荡……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