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旅游

​青海刚察:一湾碧水里寻“诗与远方”

发布时间:2025-09-11 17:14: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这里的景色太震撼了!站在断崖边,看着浩瀚的青海湖,感觉自己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媛媛兴奋地说道。

李媛媛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听闻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的独特风光后,特意前来游玩。她从西宁出发,一路沿315国道,最终抵达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圣泉湾观景点。

这是在刚察县拍到的青海湖。蔡得军摄

据了解,这里是青海湖首批设立的12个生态体验区观景点之一,相较于二郎剑、鸟岛、沙岛等成熟景区,圣泉湾显得小众却独具魅力,融合了自然景观与文化元素。开放运营以来,人气持续火爆,已然成为刚察县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德毛措介绍,2023年以来,刚察县匠心打造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魅力,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已累计接待游客783148人次,累计收入达2401.66万元,成为推动刚察县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游客在刚察县游玩。蔡得军摄

热闹的景区,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位于泉吉乡冶合茂村的圣泉湾观景点,带动该村实现综合收入超过600万元,惠及2000余名村民。其中,130名直接就业人员工资收入预计达14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15万元;间接带动就业210名村民,实现增收315万元;发放草场流转分红183.4万元。

在景区内经营特色小吃摊的卓玛满脸笑容地说:“以前靠放牧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景区开放了,我在这里摆摊卖牦牛肉干、酸奶等特色美食,三个月赚的钱比以前强多了!”

圣泉湾生态体验区的成功,仅是刚察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刚察县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相关规划,为生态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制定出台《刚察县2023年度旅游发展十项暖心服务》《刚察县“藏城迎客”旅行社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从服务提升到客源吸引,全方位推动旅游业发展。

“除了圣泉湾,伊克乌兰乡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等生态观景点也陆续开放运营,让刚察县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德毛措介绍道。

游客在圣泉湾拍照打卡。蔡得军摄

在伊克乌兰乡民族民俗文化体验区,游客们可以走进牧民家中,品尝地道的藏族美食,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深度体验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在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游客能了解普氏原羚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每到湟鱼洄游的季节,泉吉湟鱼洄游观测点便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成千上万条湟鱼逆流而上,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一家四口特意从广州过来,就是想带孩子看看湟鱼。这里不仅风景美,还能让孩子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游客陈倩带着孩子在泉吉乡的湟鱼洄游观景台感慨道。

游客在圣泉湾远眺青海湖。蔡得军摄

如今的刚察县,县域内的景点已成功实现向生态体验区、科普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体验区的蜕变。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旅游的品质和内涵,还促使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刚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正是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青海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其周边的生态系统完整且独特,为刚察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圣泉湾等地的自然景观,更是凭借其原始、纯净的特质,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追求自然之美的游客。

“我拍了好多照片,准备回去后分享给朋友们,让他们也来感受这里的美。”李媛媛一边展示着相机里的精彩瞬间,一边说道。

青海湖。蔡得军摄

截至8月底,刚察县累计接待游客159.37万人次,同比增长23.98%;实现旅游收入56025.66万元,同比增长26.12%。这一成绩得益于当地以青海湖为核心吸引力,通过举办品牌赛事、推动文旅融合、优化服务和精准营销等举措,成功将旅游“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增长。

“我们将继续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引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更多特色旅游产品。”德毛措表示,要让更多游客走进刚察,感受这里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真正实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把刚察的“风景”变成百姓致富的“钱景”。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