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用“籽籽同心”描绘民族团结进步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5-09-12 11:36: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高山云海下的祁连山·岗什卡雪峰尽情舒展着银白色的轮廓,好似工匠打磨过的玉簪嵌进蔚蓝的天空,金色的万亩油菜花海沿着祁连山的脉络徐徐铺展,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群山环绕的门源大地上,蜿蜒曲折的浩门河迂回穿梭在草海、花海与林海之中,“一河贯四海”的美景呈现出雄浑壮美的人间画卷。
作为青海的北大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是古老黄河文明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丝绸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汇,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早在3000年前,古老的羌、戎等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赓续文化。秦汉以来,月氏、匈奴、吐谷浑、羌族、吐蕃等民族就在此交往交流交融。
进入新的时代,汉、藏、回、蒙古等26个民族在雄奇秀美的门源大地上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共同书写出一幅幅新的时代篇章。
如今,从游客汇聚的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到球员挥洒汗水的“青超”赛场,从书声琅琅的学校到迈步全面振兴的乡村,从药香弥漫的医院到“双拥”共建的军警部队,从“金山银山”的祁连山风光带生态旅游廊道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到信教群众以爱党爱国为笔、法规作墨,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宗教寺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正在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声音,进一步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门源各族人民,入脑入心、沁入骨髓。
育“石榴籽家园”让幸福在心里流淌
走进浩门镇市场东街的门源县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功能型党支部办公大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化墙映入眼帘,“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民族团结宣传语随处可见。作为“石榴籽家园”的创新举措,门源县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功能型党支部把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元化需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推出爱心、安心、贴心、放心、暖心的“五心”服务品牌、“红石榴连心室”“石榴籽家园便民服务点”等品牌,用“红色引擎”推动服务“零盲点”、诉求“零遗漏”、沟通“零障碍”。
村(社区)是联通党和群众的“桥头堡”“连心桥”,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落细的“关键部位”。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做好物业服务,提高的不仅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更是让各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各民族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生动实践。坐落于浩门镇的荣浩嘉苑小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小区,门源县抓住其生活着多个不同民族,来自不同乡镇、不同地区居民的特点,创新将其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走进小区,寓意着56个民族的大红灯笼在“石榴情”文化广场民族团结长廊上悬挂着,每个单元的楼道里民族团结的标语比比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从宣传口号变为了实际行动,真正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圈”。现如今,小区“石榴情”文化广场上,锅庄舞、二胡演奏、扬琴弹唱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和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一支支舞蹈,跳出的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精神相依,一曲曲歌声,奏响的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让交往交流交融跑出“加速度”
周末的门源县民族体育场内外挤得满满当当,众人摩肩接踵,放眼望去全是攒动的人头,看台上坐满了前来看球赛的群众,欢呼声此起彼伏,喝彩声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海北赛事正在这里举行。
球场内比赛精彩激烈,球场外门源蜂蜜、门源小菜籽油、黄菇饼干、吉上杞沙棘原浆等门源特产荟聚亮相,窝窝枕、河湟刺绣等非遗产品对外展示,“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金色门源林海雪原”品牌知名度加速提升。近两年,借助“青超联赛”的东风,门源县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增量”,积极培育冰雪游、登山游、徒步游、探险游、研学游、休闲游等多元业态,为省内外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解锁新渠道。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全链条,门源县持续推进以西部祁连山·岗什卡雪峰、中部百里油菜花海、东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个性化旅游服务供给,推动“旅游+”向“+旅游”模式转变,打造“花海漫语”等新景点,丰富露营徒步、花海骑行等业态。在这里,文旅活动与各民族“三交”不期而遇,传统与潮流交锋,既擦亮了“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火花,也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动能。2025年以来,门源县推出旅游精品线路6条,先后成功举办各类赛事活动9次,截至8月份,累计接待省内外各民族游客29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155.2万元,各族群众在丰富的文旅场景中密切互动、深化情谊,持续拓展“朋友圈”,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的磅礴力量,“金色门源林海雪原”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
握紧发展“金钥匙”各族群众迈向新“钱”景
走进青石嘴镇红沟村“锟锅馍馍”生产作坊,电烤箱、锟锅、电蒸箱、面机等先进设备陈列其中,锅碗瓢盆碰撞出清脆的响声,宛如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交响曲,正在做锟锅馍馍的村民的脚步在各个机器间来回移动,忙得热火朝天,小小产业,带动的是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红沟村位于门源县青石嘴镇,是一个回、汉、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同门源多数其他乡村一样,一直以来,以油菜、奶牛等种养殖业为主,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相对缓慢。近两年来,随着“金色门源·林海雪原”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红沟村搭乘“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快车,立足村情实际,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汇聚各种要素和动力,打造推出“红沟锟锅馍馍”乡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助力村民实现“火起来、富起来”的产业振兴之路。目前,该村已建成家庭小作坊7处,总面积达260平方米,年加工面粉229.5吨,销售烤馍45.9万个,销售总额达229.5万元,产品远销省内大通、西宁、湟中、海晏及省外河南等地,户均增收16万元,村民的手艺变成了“钱袋子”,走上了甜蜜“致富路”。
蕨麻是青藏高原极富特色和营养的珍稀资源植物,亦药亦美食,素有高原“人参果”之称,门源高原冷凉气候条件与沙质土壤为蕨麻特色种植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借助山东省对口支援的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门源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多次对接洽谈,青海阳春啤酒有限公司落地门源并正式投产运营,推出的蕨麻(青稞)啤酒成为消费者热门饮品。如今,蕨麻(青稞)啤酒的生产标准正在逐步提升,销路正在逐步拓展,“门源优品”市场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青海阳春啤酒有限公司带来的就业岗位正在惠及各族人民,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紧密。团结是基础,发展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带给门源各族人民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2025年以来,门源县紧抓发展第一要务,落实财政衔接资金项目47项1.59亿元,发展乡村产业24项,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34个,辐射带动脱贫户(监测户)1300余户。整合项目培育乡村产业重点村6个,建设和美乡村4个,实施5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项目、17个村人畜饮水提升改造工程,安装乡镇(村)级水源地净化消毒设备115套,落实农村公路项目11项1.13亿元,建成县城停车场7处、卫生厕所378座,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的美好愿望变为可感可及的现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五十六蔓共藤生,萁豆同根血脉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门源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饮水思源、感恩奋进,正以“我是门源人,我为门源干什么”的实干担当,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门源新篇章。
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