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生态研学走进高原秘境 见证生命奇迹与非遗之美
发布时间:2025-09-16 16:05: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牵手相伴共同绽放”省内生态研学活动步入尾声。在厚植青少年生态保护理念与传承非遗文化的主题引领下,一场与自然和传统的深度对话悄然展开。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二中学的70名青少年走进刚察县泉吉湟鱼洄游观景点、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研学教育基地、丹噶尔古城等,于高原生态奇观与非遗文化间,感受自然的神奇与传统工艺的璀璨。
观湟鱼洄游,见证生命逆流之勇。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同学们便抵达刚察县泉吉湟鱼洄游观景点,迎面而来的是“半河清水半河鱼”的震撼景象。湟鱼群逆流而上,那股为生存奋楫向前的劲头,瞬间攫住众人目光。湟鱼逆流洄游的坚韧身影,不仅是高原生命的生动注脚,更化作一堂鲜活的“自然教育课”,让青少年在直观震撼中读懂生命与环境的共生之道。从聆听湟鱼生理进化的科学讲解,到感慨生命顽强的内在触动,青少年对青海湖生态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升华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生态保护的深刻认同。
探普氏原羚,追寻高原精灵足迹。沉浸式了解原羚生存环境。在哈尔盖镇普氏原羚科普研学教育基地,同学们借助高清图片、沙盘模型与生态环境复原场景,沉浸式走进普氏原羚栖息的青海湖流域高原生态系统,为后续认知物种与环境的关联筑牢基础。这不仅是对高原生态的直观感知,更让青少年学会以系统视角看待物种生存环境,理解“生态一体”的深刻内涵。解析特征探究原羚适应奥秘。通过观察标本、骨骼模型,结合导师对普氏原羚心形白臀、中空角鞘等特殊生理结构的讲解,同学们深入理解其对高原环境的独特适应能力。这一过程让青少年在科学探究中感受生物进化的神奇,培养了细致观察与深度思考的科学素养,为后续生态保护认知埋下科学种子。回顾历程明确生态守护使命。依托图文展板、历史数据与纪录片,同学们回顾普氏原羚从濒临灭绝到种群恢复的历程,深刻认识哈尔盖基地的保护作用。当濒危物种的困境与保护成果直观呈现时,青少年心中“守护生命”的责任意识被唤醒,逐渐懂得每一个保护行动对物种存续的重要意义。赴实地寻踪锻炼生态观察能力。领取望远镜、学习野外观察知识后,同学们在指定区域搜寻、记录普氏原羚的数量与行为,近距离感受“高原精灵”的灵动。实地观察让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让青少年在与野生动物的“隔空对话”中,建立起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深化了生态保护的实践认知。以石绘创作传递原羚守护热爱。在“自然印记”石头画活动中,同学们以普氏原羚、高原景致为灵感创作,用画笔传递对高原精灵的情感。科学认知与艺术表达的碰撞,让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突破说教,化作鲜活的情感记忆,推动青少年从“知道保护”走向“热爱守护”,成为高原生态的主动传播者与践行者。这场科普研学,不仅让青少年全面认知普氏原羚这一珍稀物种,更在其心中播下“尊重自然、保护生命”的种子。他们带着这份对高原精灵的理解与热爱,终将成为高原生态保护的青春力量,让“高原精灵”的灵动身影在代代守护中永续存活,让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之美长久绽放。
赏皮绣非遗,延续传统文化根脉。在结束对高原生态的深度探寻后,研学视角转向文化传承的维度,同学们循着烟火气走进丹噶尔古城,将目光从自然奇观与历史丰碑出发,聚焦于指尖的传统技艺,一场非遗手工皮绣体验就此拉开帷幕,开启与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在皮绣馆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先参观馆内作品,这些作品或绘高原风光,或缀民俗元素,精巧纹样引人驻足。非遗传承人结合作品讲述皮绣历史与艺术特色,让大家全面了解这门技艺。随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学针法、练走线,专注创作,最终完成专属皮绣作品,让非遗温度留在指尖。在一针一线的专注里,不仅触摸到传统皮绣的技艺温度,更在了解其历史脉络的过程中,与本土文化根脉深度联结。当亲手完成的皮绣作品与身影同框时,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的种子已在心中扎根。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接续,更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涵养文化自信,成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者、守护者与新时代的传承者,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推动其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
暮色渐起,同学们带着对普氏原羚的牵挂、对湟鱼洄游的震撼、对非遗皮绣的热爱,完成了最后一站的探索。此次“牵手相伴共同绽放”生态研学历时三日,从“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熏陶,到祁连山森林生态、鹿场生物的深度探究,再到高原湟鱼洄游、普氏原羚守护与皮绣非遗的多维体验,构建起“红色教育+生态科普+非遗传承”的立体育人矩阵。不仅让青少年在沉浸式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解码自然奥秘、触摸文化温度,更实现了知识从“纸面”到“现场”的转化,让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底色,在青少年心中交融扎根,成为驱动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力量。
下一步,团县委将以此次研学活动为起点,持续深耕青少年生态文化育人领域,进一步整合本地生态资源、非遗文化与教育力量,优化研学课程设计,让研学内容更贴合青少年成长需求与县域特色。同时,通过开展研学成果分享会、非遗手作展示等活动扩大影响,推动研学收获转化为更多青少年的行动自觉,并探索建立常态化实践机制,引导青少年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生态保护、非遗宣讲等活动,让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青春力量在高原持续涌动,为湟源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事业注入长效动能。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