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让农牧民在家门口端稳“新饭碗”
发布时间:2025-09-17 11:39: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今年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聚焦农牧民“务工难、顾家难”的双重困境精准发力,统筹实施一批惠民工程项目,将上千个就业岗位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端稳“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新饭碗。
政府主导,从“就业短板”到“富民闭环”。针对以往零散务工不稳定、增收渠道窄的问题,都兰县推出“双库三清单”机制,成立劳务合作社30余个,建立县域农牧民劳动力资源“人才库”、本地工程机械设备“资源库”,以“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对接清单”三张清单为基点,建立高效运转的“项目用工—技能供给—岗位匹配”闭环系统。整合12个部门资源,举办招聘活动20场,精准推送岗位信息3467条。紧盯项目需求,以枸杞剪枝、农机驾驶等为重点,分批次开展5期技能培训,超700人次参训,实实在在提升群众的就业竞争力,成功促成101人上岗就业。
项目牵引,从“零散打工”到“抱团增收”。依托“三北”六期项目等政府投资项目体量大、周期长的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吸纳本地农牧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务工就业。建立就业“周调度”机制,针对防沙治沙、交通基建、水利工程、文旅项目等领域,分类建立“技能型、辅助型、管理型”等用工数据库。全县各职能部门化身“就业红娘”,强力推动项目落地与就业联动,设立“家门口就业专岗”,74个政府投资项目促进1906名本地劳动力增收902.61万元,劳务报酬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位,形成“项目建设+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民生答卷,从“家门守望”到“家门致富”。搭建“政府+企业+个人”三级信息对接平台,吸纳本地群众通过劳务用工、机械设备租赁、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构建起“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目前,以村(社)为主体成立工程器械租赁公司30余家,累计服务保障本地工程器械511台(次),带动群众增收853.36万元。坚持政策红利精准滴灌重点群体,从合作社统一结算工资到公益性岗位托底,建立“项目建设—就业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链。本地就业劳动力包含234名脱贫人口和103名易地搬迁群众,项目建成设公益性岗位4个,每人每月发放工资1500元,助力困难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