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湟源:以文化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25 16:29: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青海省西宁市以选派文化特派员为纽带,让专业力量扎根基层、贴近民心,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将惠民文化浸润乡土、滋养民心,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在兔儿干村广场上,见到了市级文化特派员赵佳新,他手持折扇,正耐心地纠正着群众的舞蹈动作,一边指导一边叮嘱:“扇子打开,正视前方,站好,面带微笑,好不好,面带微笑,对,扇子这样可以抖起来,乐队老师们准备,五六七走。后面用洪湖水浪打浪的音乐。”赵佳新大胆创新,采用“经典曲目+本土元素”的模式,巧妙地将《洪湖水浪打浪》悠扬的旋律与藏族舞蹈刚健有力的步伐完美融合。

据了解,赵佳新被派到日月藏族乡后,第一时间与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迅速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他表示,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会立足乡村实际,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指导曲艺创作、传思想、送服务等方式,提高当地两个曲艺团队的表演能力和水平,后续也会继续发挥职能与责任,持续为乡村文化发展送服务、传思想。

工作中,他精心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从曲艺表演的基本功到舞台表现力的提升,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把关、耐心指导;同时积极指导曲艺创作,鼓励村民结合乡村生活实际,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乡村特色的作品。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美》广场舞、《洪湖水浪打浪》舞蹈等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既贴近村民生活,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让文化服务既“接地气”又“聚人气”。

随着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深入推进,日月藏族乡村民们对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文化,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创作和表演中来。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凭借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登上了县级文艺汇演的舞台。兔儿干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宏勇提到,以前村里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社火和文艺节目,平时想搞文化活动却没有思路和方法,如今有了文化特派员手把手教学,村里自己也能策划出像样的活动了。

在日月藏族乡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村民脸上的笑容,更感受到文化浸润带来的精神力量。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火花,当政府“送文化”与群众“创文化”形成合力,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深厚的底蕴和更持久的动力。这或许正是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深层意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每一片乡土都成为文化繁荣的沃土。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