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下班后的文化聚会,让传统与青春撞个满怀
发布时间:2025-09-29 16:30: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从去年开办到现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青年夜校就像一块磁石,把热爱生活、想靠近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尤其是今年9月,非遗皮绣、书法、绘画等轮番登场,不仅让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解锁了新技能,更读懂了家乡文化的温度,找到了属于年轻人的传承方式。

“谁能想到,曾经在古城景区里见过的羌韵皮绣,有一天会变成我们自己的作品。”参与青年课堂皮绣培训的小张说。皮绣课上,非遗传承人拿着针线,从皮料选样讲到纹样背后的羌族故事,一下子就把大家拉进了非遗的世界。跟着老师描线、走针时,指尖的笨拙慢慢变成熟练,当一个个小巧的皮绣挂件完成时,大家都忍不住拍照分享。更有意思的是讨论环节,有人说要把皮绣图案印在帆布包上,有人想做情侣款挂饰送给对象——原来大家不是在“学老手艺”,而是在给老传统加“青春滤镜”,这种“能动手、能创新”的传承,比任何说教都更让他们有成就感。

如果说皮绣课是“动手玩”,那书法课就是“静心品”。走进书法教室,墨香扑面而来,授课老师从《兰亭集序》及王羲之的故事讲起,阐明“永字八法”里藏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当毛笔第一次落在宣纸上,学员们手虽然抖,可看着笔尖晕开的墨痕,白天工作的烦躁好像都被抚平了。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交出了自己的书法“处女作”,有人写下“湟源”二字纪念家乡,有人抄下喜欢的诗句,互相点评时,没人在意写得好不好,只觉得这种“慢下来”的时光特别珍贵。书法课教会大家的不只是握笔姿势,更是从笔墨里感受中华文化的根,这种认同感,是刷再多短视频都得不到的。
绘画课则成了爱好者们的“创意释放站”。老师没给固定主题,只教学员们观察光影、勾勒线条,剩下的全靠他们自由发挥。有人对着窗外的日月山写生,有人把夜校的场景画成Q版漫画,还有人用炭笔勾勒出丹噶尔古城的屋檐——每个人的画里,都藏着对家乡的偏爱。分享作品时,大家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比如“想把这幅画印成明信片寄给外地朋友”“以后要多画家乡的美景”,大家因热爱产生共鸣。课后,好多学员想在周末约到一起去户外写生。湟源夜校不仅教会前来的年轻人画画,更让他们找到了一群“同频共振”的朋友。
现在,湟源县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主动询问夜校的情况以及课程安排,湟源夜校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扩大,在这里,夜校不仅是年轻人“学一门小手艺”的地方,更成为了他们和传统文化对话、和家乡重新连接的纽带。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