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青海湟源:高原豆苗绿生金

发布时间:2025-10-11 13:27: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高原的午后,连片的豌豆苗地如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一畦畦嫩绿的豌豆苗整齐排列,在高原清澈的阳光下舒展出生命力。微风拂过,绿浪轻涌,泥土和青苗散发出清新湿润的香味。

不远处,几位村民弯腰在田间熟练地采摘,手指轻巧地将鲜嫩的豆苗掐下、归拢。不一会儿,筐中就盛满了青翠欲滴的豌豆苗。

这一幕丰收的画面,出现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寺寨乡。地处青藏高原东麓的湟源县,被誉为“海藏咽喉”。在这片沃土上,小小的豌豆苗正串起普通人的生计与期盼,让冷凉气候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当地群众在豌豆地劳作。蔡得军摄

地处青藏高原东麓的湟源县,素有“海藏咽喉”之称。作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这里年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恰好契合豌豆苗“喜冷凉、忌高温”的生长习性;加上湟水河支流的灌溉便利,以及“豌豆苗秸秆喂畜、牲畜粪便肥田”的农牧循环模式,让这片土地成了高原特色蔬菜的“天然温床”。

“我们把高原的‘冷’资源,变成了豆苗品质的‘硬’优势。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种独特的冷凉气候,为豆苗生长营造了极佳的环境。白天充足的光照,促使豆苗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积累丰富的营养物质;夜晚的低温,则有效抑制病虫害滋生,减少农药使用,让豆苗在天然纯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寺寨乡宣传干事韩芬琴说。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绿满田”的景象,5年前还是“零散种植、销路发愁”的困境。2020年,青海忠世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生忠敏锐察觉到寺寨乡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熟悉,随即开始了他的“种菜”生涯。

“最初试种时,种子是从云南引进的,但高原温差大,出苗率不足50%。我们连续4年往云南跑,学种植技术;又去郑州、上海跑市场,摸准消费者需求,终于育出了适合高原的‘青豌1号’。”吴生忠说。

当地群众在检查豌豆苗生长情况。蔡得军摄

随着试种成功,吴生忠牵头搭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框架:青海忠世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研发、种子供应和市场开拓,湟源西岭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当起“纽带”——组织农户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还建起分拣包装车间;农户既可以加入合作社种豆苗,也能在基地务工,按技能获取收入。“熟练工分拣‘蝴蝶芯’日薪能到200元,刚上手的村民负责采收‘两叶一芯’,日薪也有150元,大家都能找到合适的活计。”吴生忠说。

走进湟源西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分拣车间,数十名妇女围坐在长条桌旁,指尖翻飞间,黄叶、残枝被剔除,翠绿的豆苗按“两叶一芯”和“蝴蝶芯”分类捆扎,再装入印着“湟源高原豆苗”的透明包装袋。“我们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两次家。现在在合作社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还能挣到钱,比打工强多了!”不少人一边打包一边说,脸上沾着的细碎豆叶,衬得笑容格外真切。

当地群众在包装豌豆尖。蔡得军摄

产业要走远,技术和物流是关键。在寺寨乡的豌豆苗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埋在田间的滴灌带,将水和有机肥精准输送到每株豆苗根部,不仅省水省肥30%,还让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而在合作社的冷链仓库里,刚分拣好的豆苗被迅速送入恒温柜,随后装上印有“西宁—粤港澳大湾区”冷链专线的货车。

“从田间采摘到装车,全程不超过2小时,24小时就能送到北京、上海的超市,48小时能直达香港。”韩芬琴指着冷库里储存的新鲜蔬菜介绍,寺寨乡还与青海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粤港澳大湾区批配中心合作,推行“订单式种植”,年初就敲定销路,农户不用愁卖。

2025年6月,随着西宁高原冷凉蔬菜供港发车仪式启动,湟源县的豌豆苗第一次踏上供港之旅。“能进香港市场,靠的不只是口感,还有‘有机认证’这块敲门砖。”吴生忠指着手机里保存的绿色有机认证证书照片说,“我们坚持不打农药、用有机肥,每一批豆苗都要经过农残检测,就是要让大湾区消费者吃到‘高原生态味’。”

当地群众在豌豆地劳作。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寺寨乡的豌豆苗种植面积已达13.33公顷,2024年带动用工6000至7000人次,产值突破168万元,产品不仅走进一线城市商超,更叩开了港澳市场的大门。这一棵棵扎根高原的豌豆苗,不仅让闲置的土地“活”了起来,更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湟源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的路上,“豆苗经济”正成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高原的“冷”,不仅铸就了豆苗品质的“硬”,还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豆苗种植中来,实现增收致富。“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让咱高原的豆苗,卖到更多地方去!”望着满载的冷链车驶离,吴生忠的眼里满是期待……

文/蔡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