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青海湟源:“三聚焦”把“解民忧”融入司法行政职能

发布时间:2025-10-11 16:1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主动下沉服务力量,以“聚焦矛盾化解、聚焦重点帮扶、聚焦法治普及”为抓手,将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贯穿工作始终,切实把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在服务群众工作上。

聚焦矛盾纠纷化解,“三面联动”织密和谐防线

针对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湟源县司法局构建“主导+网格+行业”三面联动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源头化解。

强化中心主导,打造纠纷化解“终点站”。以“1+9+X”非诉讼纠纷实体平台建设为核心,建成县、乡(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10个,整合28名律师、3名基层法律工作者及13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力量入驻,提供“调解+法律咨询”一体化服务。截至目前,各级调解中心累计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715件,调解成功率100%,回访率96.15%,协议涉及金额560.20万元,人民调解工作持续向“矛盾不出门、问题就地解”迈进的步伐更为有力。

完善网格排查,筑牢纠纷预警“始发站”。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两级调解组织体系,成立调解委员会178个,陆续规范化升级村级调解室28个,全面推行“调解+网格”工作模式。全县28名法律顾问、724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全部入网入格,严格落实“排查预警一分析研判一分级调处一回访反馈”四步工作法,聚焦邻里、婚姻家庭等重点领域开展拉网式排查。2025年以来,各级调解组织累计排查矛盾纠纷6602件,提前预警并化解隐患纠纷2起。

健全行业调处机制,建好专业解纷“专管站”。深化“诉调、访调、警调对接+司法确认”机制,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14个,针对医疗、交通、劳动等领域纠纷实行“专管专调”。通过整合行业资源、规范调处流程,推动矛盾纠纷“行业内处理、内部化解决”,今年以来已成功调处行业专属纠纷51起,有效减轻群众维权成本。

聚焦重点人员帮扶,“三步齐行”提升安置帮教质效

围绕安置帮教对象“稳得住、能就业”目标,湟源县司法局细化帮扶举措,以“走访、衔接、帮扶”三步工作法,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

走访排查全覆盖,迈好安置帮教“第一步”。严格落实安置帮教对象“一人一档”管理制度,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组织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走访,宣传法律法规、解读最新帮扶政策,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化解负面情绪,引导其遵纪守法。2025年以来,累计走访安置帮教对象300余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500余份,有效降低了重新犯罪风险。

衔接帮教全链条,走好帮教“关键步”。充分运用青海司法行政安置帮教管理系统,构建“核查一释放一衔接一安置一帮教”全链条工作机制,确保在册安置帮教对象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动态管控。2025年截至目前,共接收刑满释放人员36人(其中重点帮教对象3人),衔接率达100%,形成“监狱一司法一家庭”的帮教闭环。

帮扶服务全方位,踏好帮教“落地步”。发挥帮教小组作用,动态跟踪安置帮教对象的务工、生活、思想状态,与县宏凯驾校签订职业技术培训协议书,介绍3名安置帮教对象到驾校学习驾驶技术,享受优惠政策;为11人推荐就业招聘信息,鼓励创业16人,切实打通就业“堵点”;沟通协调县农商银行向安置帮教对象发放无息贷款6万元,解决其做生意资金短缺问题;帮助1名安置帮教对象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园并顺利毕业,通过问题解决切实帮助安置帮教对象融入社会。

聚焦法治宣传普及,“三措并举”增强普法实效

针对传统普法针对性弱、实效性差的问题,湟源县司法局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主题式、专题式、个性式”普法模式,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针对妇女群体,做好“主题式”普法。组建综合普法宣讲团,聚焦“妇女节”重要时段,深入辖区丹城华府、丹城佳苑等多个村、小区开展主题普法活动30余次,“入户敲门”普法宣传活动10次,受众群众达8000余人。

针对纠纷群体,做好“专题式”普法:结合“枫桥经验”湟源化要求,强化法治阵地建设,完善“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普法宣传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为逐步形成“化解一个纠纷、教育一方群众、治理一个区域”的模式目标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上半年,开展线下普法宣传“进家庭”活动70余次,线上普法宣传活动1000余次。

针对安置帮教群体,做好“个性式”普法:结合走访回访,根据安置帮教对象的就业、生活需求(如务工维权、社保办理等),开展“一对一”精准普法、政策落实,覆盖100余名帮教对象,提升其依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