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塑形”更“铸魂”

发布时间:2025-10-11 16:1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一场关乎精神根基与外在风貌的全面复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既通过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乡村“塑形”,更凭借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价值重构为乡村“铸魂”。在挖掘传统中守护根脉,在移风易俗中培育新风,在文化惠民中凝聚人心,三者协同发力,方能实现乡村文明的真正觉醒。

挖掘传统,在守正创新中铸牢文化之魂。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命脉,丢掉了传统,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李子柒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文化活化的生动样本,她拜师蜀绣国家级非遗大师,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记录蜀绣千丝万缕的精妙;通过古法酿造、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视频,让竹编、活字印刷等濒临失传的技艺重回大众视野。这种“生活美学叙事 +电商助农”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地方特产走向全国,更让乡村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表达的可能。正如李子柒所言:“传统文化和乡村发展二者之间一直都有着紧密的联结,若能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商业共舞,便是乡村振兴前进的一大步。”在她的带动下,更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乡土价值,返乡投身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

移风易俗,在文明演进中塑造乡村新貌。不良习俗是乡村振兴的隐形障碍,移风易俗既要破除陈规陋习,更要建立文明新风。厦门市连续三年举办市民文化节,2024年开展 3100多场活动惠及近4000万市民游客;市属文艺院团每年深入乡村开展450场次公益性演出,将戏台搭在社区广场、乡村院落。这些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现代文明理念,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乡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当村民在剧场里看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讽刺小品,在南音比赛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雅致,那些根深蒂固的旧习俗便在文化浸润中逐渐消解。

文化惠民,在数字赋能中夯实振兴根基。文化惠民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既要满足基本需求,更要激发创新活力。《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爆红为乡村文化惠民提供了创新启示,游戏中对山西隰县小西天、高平铁佛寺等古建筑的精准还原,使得这些景点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 300%,原本关闭的铁佛寺也重新开放迎客。这种“数字IP +文旅转化”的模式证明,当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呈现时,就能释放巨大能量。永定土楼与《天涯明月刀》合作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更是直接带动客流量增长236%,单月营收超百万元,为乡村文化惠民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

从李子柒的田园叙事到《黑神话:悟空》的数字创新,从厦门的戏台下乡到永定土楼的沉浸体验,文化振兴正以多元形态重塑乡村的精神内核与物质形态。“塑形”让乡村有了宜居的空间和发展的产业,“铸魂”让乡村有了传承的根脉和前行的动力。当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当文明新风成为自觉追求,当文化服务实现精准供给,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和最持久的动能,真正实现“形神兼备”的全面振兴。

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区党群工作部 凌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