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新闻

【声音】以“三苦”炼真金:让基层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发布时间:2025-10-11 16:1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人才淬炼成长的“大熔炉”。作为向上输送骨干力量的重要源头,基层的历练往往能让人才褪去浮躁、沉淀本领。如今,越来越多怀揣理想的年轻人投身基层,如何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根、成长?关键在于培养“能吃苦、敢吃苦、爱吃苦”的品质,让吃苦成为破茧成蝶的“催化剂”,让基层真正成为锻造栋梁的“练兵场”。

以“能吃苦”打底,在实践中练就硬功夫。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部分年轻一代在成长中少了些风雨磨砺。“00后”步入社会后,因成长环境相对优渥,面对复杂事务时可能出现“能力短板”,遇到困难容易畏难退缩。而基层恰是补短板、强本领的最佳课堂——在这里,调解村民因田间灌溉引发的纠纷,需要反复上门倾听诉求,从最初的语无伦次到后来的条分缕析,是沟通能力的跨越;驻守偏远村部,要学着自己生火做饭、检修电路,在断水断电的夜晚独自处理紧急报表,从依赖家人到独当一面,是独立意识的觉醒;面对村民从“开证明”到“解难题”的各类需求,每一次“件件有着落”的背后,都是对“群众事无小事”的深刻践行。

这种“能吃苦”不是被动忍受,而是主动成长。基层工作没有“捷径”,丈量土地要顶着烈日走遍田埂,统计数据要逐户核对确保精准,化解矛盾要换位思考拉近距离。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苦差事”,能让年轻人褪去稚气、增长才干,从“温室幼苗”长成“顶梁之材”,真正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硬功夫。

以“敢吃苦”铸魂,在担当中彰显真担当。基层工作向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务繁杂且关乎民生冷暖。许多工作看似不起眼,却连着千家万户的期盼;许多任务看似平凡,却影响着政策落地的实效。这些事往往棘手难办,一旦接手就必须一抓到底,倘若人人都怕“啃硬骨头”,基层治理的链条就会脱节,群众的急难愁盼便可能落空。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就是鲜明例证:既要走进田间地头核实农户收入,又要细致排查潜在致贫风险,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汇总。烈日下的奔波、暴雨中的走访、深夜里的核对,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敢接烫手山芋”的勇气。正是有了第一批站出来的人——他们主动认领最难的村、最复杂的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诠释责任,才带动更多人跟上,形成“人人愿担当、事事有人管”的氛围。这种“敢吃苦”,是面对困难时的“我先上”,是面对挑战时的“让我来”,更是基层工作者对“守土有责”的生动注解。

以“爱吃苦”赋能,在奉献中体悟真价值。“爱吃苦”并非刻意追求艰苦,而是在吃苦中尝到“甜”、品出意义,从“要我吃苦”变为“我要吃苦”的自觉。基层的“苦”,往往与群众的“甜”紧密相连:帮独居老人申请到养老补贴,看老人笑出皱纹时;协调资金修通便民路,见村民骑车运粮不再颠簸时;指导农户掌握新农技,收秋时接过他们送来的一篮鲜果时——这些瞬间,让所有奔波都有了分量。

这种“爱吃苦”的背后,是对“为民服务”的价值认同。基层工作者的每一次弯腰,都是对群众的俯身;每一次坚守,都是对责任的践行。当年轻人在田间读懂“粒粒皆辛苦”,在走访中明白“枝叶总关情”,在解难后体会“功成不必在我”,就会发现:吃苦是成长的养分,奉献是价值的升华。他们会主动把脚步迈向最需要的地方,在“自找苦吃”中收获内心的充实,让吃苦成为习惯、追求与情怀。

能吃苦者方知奋斗之美,敢吃苦者方显担当之勇,爱吃苦者方悟奉献之乐。基层培养人才,核心是培养“肯扎根、能干事、有情怀”的人。让更多年轻人在基层的“苦”中淬炼初心、增长本领,他们必将成为支撑发展的坚实脊梁,让基层沃土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区党群工作部 马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