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重视人才培养 打破基层发展壁垒
发布时间:2025-10-11 16:1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国家发展的“神经末梢”。当前,基层发展面临人才短缺、能力不足、留用困难等多重壁垒,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将人才培养摆在战略位置,通过系统性培育为基层注入持久动能。
筑牢能力培养根基,破解“想为不能为”的本领壁垒。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需要政策解读的精准度,也需要群众工作的灵活性,更需要应对复杂问题的创新力。现实中,部分基层工作者因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技能不足,面对数字化治理、乡村产业升级等新任务时常感力不从心。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靶向化”培养体系: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应急管理等核心领域,开展模块化培训,将政策理论与实操案例相结合,让干部在模拟场景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传帮带”机制,通过经验丰富的基层骨干与年轻干部结对,把群众工作的“土办法”、矛盾调解的“巧思路”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唯有让基层人才具备“真功夫”,才能打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本领瓶颈。
畅通成长发展渠道,破解“有为难晋升”的机制壁垒。
人才的留存与成长,离不开清晰的发展路径。当前,一些基层岗位因晋升渠道狭窄、职业前景模糊,导致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打破这一壁垒,需要搭建“双通道”成长平台:在纵向晋升上,建立基于能力和实绩的选拔机制,让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人才有机会进入更高层级岗位,避免“论资排辈”消磨干事热情;在横向发展上,推动基层与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的人才交流,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基层人才在多元岗位中拓宽视野、积累资源。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将基层经历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让“到基层去、从基层来”成为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优化干事创业生态,破解“敢为不放心”的环境壁垒。
基层人才能否放开手脚干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包容度。部分地区存在“过度留痕”“问责泛化”等问题,让基层干部在创新探索时顾虑重重。破解这一壁垒,需营造“容错纠错”的宽松环境:明确基层工作的容错边界,对因探索创新出现的失误予以包容,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减少不必要的考核检查,让基层人才从“材料堆”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此外,要改善基层工作生活条件,通过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基层事业。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活则全局活。人才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制度设计和持续投入。唯有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发展通道为支撑、以生态优化为保障,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基层扎下根、干成事,真正打破制约基层发展的壁垒,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区党群工作部 李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