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向“新”而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4-03 17:53:38 来源:中国网

潮从创新涌,千帆向“新”行。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

何为“新”?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谋“新”径——铸造产业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整个生产体系的深度变革和优化,是生产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符合新发展理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连基说。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高纯硅材料供应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工信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双项支持企业、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单位,作为全国多晶硅行业首批准入者……在一条条新赛道上,亚洲硅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抓住机遇加快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郑连基表示,亚洲硅业以“新”为径,进一步丰富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箱”,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建强研发机构。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2023年全年,亚洲硅业多晶硅产业实现了约11万吨的产量业绩,其中东川基地超过2万吨,甘河基地超过8.5万吨;全年满产满销。”郑连基介绍。未来,亚洲硅业将围绕“青海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动硅基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全产业链运营水平。

蓄“新”力——壮大产业新优势

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而言,科技创新只是起点,它需要一次次“飞跃”。

“近些年,公司有数项技术创新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晶硅智能制造方法及系统专利获得了国家优秀专利奖。与太钢、兰石集团开发并应用的800H厚板钢板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多晶硅生产氢化炉制作长期需要从国外进口材料的问题。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仅推动了多晶硅行业的发展,还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郑连基介绍。

技术新、赛道新,意味着产业链也要更新。

郑连基认为,积极推进重点研发项目是重中之重。氨氢新能源技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储能技术的优良组合,在全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点需要解决的瓶颈是应用场景。自2023年2月新技术启动以来,亚洲硅业与天津大学合作的氨氢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各项工作推进迅速,已经成功完成了3份基础工艺包的设计编制。使用绿氨燃料的氨氢发动机目前已到达天津大学内燃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开展改造及性能测试工作。2024年将完成在公司的氨氢中试线建设,开展相关实验,为未来绿色氨氢能源应用的产业化进行技术储备。

锚“新”势——赋能产业新驱动

“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让硬科技“开枝散叶”,加快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应如何厚积韧性和后劲?

在郑连基看来,要用优质的服务环境引才,以葱郁的创新生态育才,让高质量的发展需求“用才”,让更多人才与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

他建议,积极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本、优质项目、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向优势产业及企业聚集,同时,建设“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公司现有科研仪器、装备百余台套、并拥有一流的模拟仿真计算中心和西北五省第一家半导体级千级实验室。公司研发中心自筹建以来,共协助依托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0余项,申请专利百余项、取得国际领先科技成果2项和国际先进科技成果1项。在努力推进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的同时,中心还积极承办和参与行业学术交流会议、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全力推动中国高纯多晶硅产业技术进步。”

这些数据传递出亚洲硅业更加突出自立自强、先行先试,以优质创新生态吸引人才、孕育前沿成果、催生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蓄势赋能”。

“我们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智能化与自动化升级、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市场导向与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发力,充分体现出公司的新质生产力。”郑连基谈起新质生产力发展信心十足。

(作者马莲蓉 丁泉莲  图片均由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